阅读历史 |

第24章:这年头啥最金贵?粮食!(1 / 1)

加入书签

“你急什么?这种事儿上级自然会操心。”

辛向东挥了挥手,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那化肥设备呢,审批得怎么样了?”

齐芳芳这时想起了什么,开口问道。

“这个估计得等到明年夏天了。”

张安摸了摸下巴,认真地说,“得先做出样品,实验效果,评估价值,流程挺复杂的。”

众人听了虽然有些失望,但气氛却一点都不沉闷。

毕竟工作的事儿嘛,总得一步步来不是吗?

“啊?这得等到啥时候啊?”

齐芳芳撅着小嘴,眼眸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失落。

“这已经够快的了,要知道化肥测试那可是个精细活儿,还得在不同地方、不同作物上磨叽,这时间自然就长了。”

张安却轻松地笑了笑,回应道。

“各位先别丧气,好消息在后头呢。”

张安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厂里开分厂这个大家都知道,现在急需学徒工。”

“厂里给咱们三科分了20个名额,每人能推荐五个。”

“可得找些机灵可靠的,别三年学徒下来,把咱们三科的脸面都丢尽了。”

张安心里明白。

自己刚调过来,对周围的人还不太熟悉。

若是独占了这机会,少不了要被人背后指指点点。

“科长,您真是大好人啊!”

三名中专毕业生兴奋得差点没跳起来。

他们家里正好有些待业的兄弟姐妹,这机会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得了得了,你们几个,别在那儿吵吵,让人家听见还以为咱们这儿开市集了呢。”

张安一边摆手一边说,脸上却挂着苦笑。

他知道,接下去的日子指定不会清闲,厂子里岗位跟大杂院里的年轻人一样,多得是空闲的。

刘海中家那小子,阎埠贵家那俩兄弟,哪个不是适龄待业青年?

这分厂一开,还不跟狗闻到肉似的,全围上来。

“陈志明,那2号传动轴弄得如何了?”

张安这时转移了话题,看向陈志明问道。

“草图是画好了,不过我这儿有个难题。”

陈志明微微皱眉回答道。

“说吧,啥事儿?”

张安应道。

“咱这传动轴,对材料要求还是蛮高的,咱们有那种高强度钢材吗?”

陈志明疑惑出声。

“这个问题提得是时候。”

“钢材嘛,首钢那边可是鼓捣出了些宝贝,号称特种钢中的战斗机!”

“咱们要是张张嘴,估计也能分到不老少。”

“不过这东西制作起来,那可是比登天还难,没几个高级师傅能摆弄得了?”

“当然了,这种情况全国都一样!”

张安边说边做了个无奈的表情,仿佛看到了一群猴子捞月的场景。

“科长,咱们这钻井机要是真弄出来了,能卖得出去不?国家投钱是好事,但这钻井机造价不菲啊。”

辛向东摸着下巴,眉头一挑,接话茬道。

“市场大着呢!”

“哪怕国内用不了那么多,国外那些金主儿可喜欢咱们的东西了。”

“再说了,现在全国上下都张着嘴要吃饭,没水井化肥,粮食产量怎么上去?”

“咱们这片产粮宝地,还不得钻井机遍地开花?大家安心啦,等上面一纸批文下来,咱们就有活干了。”

张安挥挥手,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随即扫视一圈,接着说道:“都给我卯足劲头研究图纸,等项目一批准,就得整得明明白白,可不能掉链子。”

气氛随着张安的话音落下,似乎也安稳了下来。

他这个科长一开口,总能让人心里有底,毕竟他的话,大伙儿心里还是有数的。

这几个只是中专生不假,但搁这时代也算是有学问的了,

可说起来到底还是被时代限制了,看问题的目光,总归还是短浅了些。

但张安不同啊,他知道这年头啥最金贵,粮食!

这道理,过个百八十年也不会变。

只是眼下杂交水稻、杂交小麦都还没影儿,那几位老师正捣鼓着呢。

要想提高产量,除了灌个水、施点肥,也没别的招儿。

这不,三个家伙一声不吭。

张安也在他们中间,埋着头一个劲儿的画图纸。

虽然只是草稿,但活儿可不少,有了这三个帮手,张安的压力顿时就减轻了不少。

到了晚上,张安照常下班。

却发现胡同里的人们今天对他特别热情,走哪儿都有人打招呼,让他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回到家把自行车一停。

转头就去了易中海家,等着和他一块儿吃饭。

张安心里是不想麻烦长辈,可易中海两口子不干啊,非得照顾他,给的东西不要?那更不行。

张安只得笑纳,嗯,真香定律果然不是说说而已!

“大姑,今儿这胡同里头发生啥了?咋大伙儿一见我,都跟看见宝贝似的。”

张安一脸迷惑地问道。

“你这傻小子,轧钢厂要建分厂的消息你也不是不知道,听说你手头有几个名额,这不,一个个都跟闻到腥的猫似的,想从你这儿讨点好处。”

一大妈一边翻炒着锅里的菜,一边翻着白眼。

“这事儿传得比广播还快,我还没来得及喝口茶,就成了香饽饽了?”

张安摸摸鼻子,苦笑着。

“可不是么!那消息就像炸了锅的油,噼里啪啦到处飞,连老阎都跑来问我,能不能走走你的门路。”

一大妈挥舞着铲子,口沫横飞的比划着。

“这帮人,有这闲心不如好好准备材料!”

“咱们这片儿住的可都是厂子弟,直接申请多好,厂里也愿意培养自己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