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大明国立水泥公司!(求鲜花 票票)(1 / 1)
小朱詹基被夸的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只能挠着脑袋嘿嘿的笑....
而这,也是本世界朱詹基,所完成的第一个重大发明!
.......
此后,基于朱詹基对于水泥的发明和后续的改善。
朱棣下令工部,按照太孙的配方和制作方法,开始大批量的制作水泥。
朱棣将这种水泥,用于皇室工程的建设,效果出奇的好。
而朱棣,拥有了这种领先世界的材料,也正式开启了大明的“国道计划”!
“国道计划”,即由皇帝朱棣、太子朱高炽,和年少的太孙朱詹基共同策划。
由工部具体出资实施的,全国道路交通改善计划。
在朱詹基提出的建言中,为大明规划了“八纵八横”共十六条庞大的道路交通网络。
八纵,分别是由北到南的“沿海道”。
从首都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道”。
从首都北京,到香港的“京港道”。
从北京,到哈尔滨的“京哈道”。
从北京,到广东的“京粤道”。
从漠南蒙古的呼和浩特,到广西南宁的“呼南道”。
从北京,到云南昆明的“京昆道”。
从宁夏银川,到海南的“银海道”。
从甘肃兰州,到广东广州的“兰广道”。
此为八纵。
而八横,即全国范围内,横向的八条线路。
包括从绥芬河,到满洲里的“绥芬道”。
从北京,到兰州的“京兰道”。
从青海,到银川的“青银道”。
从江苏连云港,到新疆迪化的“陆桥道”。
从上海,到成都的“沪蓉道”。
从上海,到昆明的“沪昆道”。
从福建厦门,到重庆的“厦渝道”。
从广州,到昆明的“广昆道”。
.......
这八纵八横,共计十六条交通路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计划,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完成!
这个工程,建立在太孙朱詹基,成功发明水泥的基础上!
有了这十六条线路,大明全国的交通网络将会被彻底盘活!
而届时,不仅各地人员、商贾之间的交流和接触会变得频繁。
各地方文化的交融,也会更加迅速!
此举,将极大的推动大明人口的流动,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
而这十六条道路,贯通全国。
不仅可以作为民用运输。
在战争发生时,更是中原向地方紧急派军,地方向中原紧急勤王的关键通道!
行军、运输、后勤、补给.......
战时,这八纵八横的十六条道路,就是大明极为重要的军事通道!
而有此通道的存在,大明军队的行军能力,补给能力,作战能力,都会得到十足的提升!
可以说,这八纵八横十六条道路,将会把整个大明的血脉给打通!
对于这个“国道计划”,大部分朝臣都表示支持。
但也有少部分臣子提出异议。
“皇上,臣对太孙之计划,有不同的看法。”
太常寺卿杨溥站出来说道。
“试言之。”
朱棣准奏。
“臣认为,即使太孙所发明的这种水泥,造价便宜。”
“但‘八纵八横’的道路交通网络,连接南北,贯穿东西!”
“如此庞大的国家级工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
朱棣若有所思.......
此时,礼部侍郎宋礼,也站出来说道:
“臣附议杨大人的观点。”
“八纵八横,长远来看,确实利国利民,裨益良多。”
“但就眼下来看,却将极大的消耗大明国库,还需要征召许多民夫……”
“这样草率的决定,和当年隋炀帝杨广,执意挖掘大运河,有什么区别呢?”
“八纵八横的建设,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看到成效。”
“与大运河一样,属于功在当代,罪在千秋的事业!”
“臣不认为‘国道计划’是错误的,但隋炀帝的前例就在眼前,他的结果,想必陛下不会不知道……”
杨溥、宋礼等人劝谏,字字珠玑,让朱棣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起来.......
.......
【平行世界-吴义】:“对啊对啊,这种水泥道路固然优势很大,但在全国范围内搞如此庞大的工程,所需要的人力财力,也绝对是很恐怖的.......”
【平行世界-夏元吉:】:“哈哈哈,什么水泥,什么道路交通网络,什么八纵八横.......”
【平行世界-夏元吉】:“这些东西,不过是狗屁罢了,没钱,也只是一句空话!”
【平行世界-杨士奇】:“不错。”
【平行世界-杨士奇】:“没有足够的资金,这项工程也很难展开。”
【平行世界-杨士奇】:“如果要强行动用国库里的银子的话,那么大明的财政,将会很快入不敷出!”
.......
平行世界的众人,听到杨溥、宋礼等人的话后。
仿佛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开始在这一点上不断抨击本世界朱詹基!
然而这小小的一点困局,却根本难不倒他.......
小太孙朱詹基,再一次展现了他超脱群人的头脑!
只见得视频中,小太孙朱詹基站到朱棣面前,奏答道:
“八纵八横,所费甚巨,臣亦知之。”
“但是宋侍郎所言的,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臣却不敢苟同!”
“这水泥,并不是只可以用于政府工程,更可以拿来民用.......”
“这个配方,目前只有臣和工部的几位大臣知道.......”
“臣的建议,是以大明政府的官方背景,建立一个‘大明国立水泥公司’!”
“招募工人,自建工厂,将生产的水泥卖向民间!”
“水泥这种优质的、廉价的、易产的材料,一定会得到民众的青睐,同时产量也低不了!”
“如此,便可以弥补“八纵八横”道路工程,修建资金上的不足!”
“故而,何以称之为‘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呢’?”
“明明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名流万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