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95章捷报(1 / 1)

加入书签

扶南有两位高僧,其中一位是天竺人,另外那个是他的弟子。

这两人在扶南比扶南国王还要受人尊敬,他们想北上到大唐来讲法,可惜他们太老了,不可能受得了旅途的颠簸。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佛徒们四处传法,足迹几乎遍布亚洲大陆,天竺在中原素以佛法昌盛而闻名。

其实在天竺,中原也很有名气,而且是佛法传播大业中的重要目的地,甚至没有之一一说。

实际上大唐根本不用那么千辛万苦的去求取真经,派上一队铁骑,多了天竺和尚愿意跟你回来传法,哼,如来佛祖就是矫情。

………………

也就是因为离着太远,天竺武力不高,僧人们无法平安的到达中原,不然的话,天竺僧人早就成队的出现在这里了。

于是扶余的贵族就给两位高僧出了个主意,我不能去就你,那就让你来就我。

所以扶南王派出的使者想请大唐皇帝陛下派人到天竺学习佛法,再把所得带回到大唐,让大家都沐浴在佛光普照之下,也就都是一家人了。

想的是真美,李破是真想跟那两个傻X说,按照佛祖所言,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心也不诚啊,要不,你们先弄个猴儿来耍耍?

不过这倒是可以利用一下,派人去扶南常驻,看看扶南国内的风土人情,去的人得力的话,不定还能顺便影响一下扶南的政治军事。

攻打扶南的选项也在其中,只是扶南不是林邑,地盘要比林邑大的多,旁边还有真腊,南边还有很多的岛屿,加上山林密布,还真不好派兵硬来,所以说战争是最后的选择。

至于学习什么佛法,算了吧,中原的和尚和信徒已经够多的了,再让他们和天竺僧人勾结到一处,那还得了?

这时李破不由又想到了程知节一行,之前凉州传报,说程知节等人已经过了积石山口,进入到了高地。

再之后就没什么消息传回来了,也不知那厮还是不是活着?

大唐在外交上可谓是四面开花,忙活了好几年了。

建树其实不少。

在西北击败了吐蕃的入侵,并打算插手到吐蕃的内乱当中。

接着西突厥遣使来朝,重申了友好之意。

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居于高地,常年反复的吐谷浑和羌族诸部烟消云散,不是被吐蕃人征服,就是被大唐收拢,再也无法对西北的局势产生太大的影响了。

吐谷浑和羌族诸部的消亡以及吐蕃的内乱,让大唐西北边塞彻底平稳了下来,这对大唐的好处不言而喻。

而在北边则驱逐了突厥人的入寇,顶住了开国初期突厥人的一些攻势,如今和突厥终于定下了盟约。

东北方向更是让阿史那多闻转向辽东,给突厥汗国制造了些麻烦,虽然看上去人家并不太在乎,可毕竟实现了大唐的战略目的。

东边在海上击败了倭国的船队,和新罗人有了切实的交往,不管其他的怎么样,反正高句丽现在是麻烦了。

南边则覆灭了林邑小国,重新收回了交趾等郡,并迫使扶南遣使来朝。

这么罗列下来也就能清晰的看出大唐用两三年的时间,逐步稳固了周围的疆域,已经大致上消除了隋末战乱的消极影响,版图一直在扩张当中。

换个角度来说,大唐已是基本渡过了建国初期的艰难阶段。

大唐初年的这几场战争,都可以说是立国之战,鲜血没有白流,大唐平定天下的成果得到了保证。

纵观历史,任何王朝的建立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几乎无一例外。

………………

见过扶南使者之后,李破翻看了一些之前的案卷。

户籍清查完毕之后,关于土地的划分,赋税的收缴,科举,折冲府的设立等等,进度一下便加快了起来。

土地划分上面,大致明年便可完成,今年主要是在北方推行,南边要复杂一些,所以要等到明年开始。

从当前来看,阻力不大,麻烦之处还在于土地的发还问题,百姓好说,主要还是在各地贵族身上。

有些人拿着各类田契找到地方官府,这个还成,可以酌情处理,不会像在晋阳的时候,为了保证军需供给以及安抚民心的需要,干脆的废止了前隋时的一应土地证明,为此还杀了些人。

现在官府则不会那么不讲道理,能给贵族们发还一部分财产。

可问题不止于此,还有些人凭着一张嘴巴就来讨要失物,更有些人想借此上下其手或者是兴风作浪。

也便成为了土地政策推行当中的阻碍,这需要坚决的镇压下去,这种事不可能纠缠拖延,也不用费心思量,只一个杀鸡儆猴而已。

这种事抓上几个典型,从重处置即可。

………………

都属于万事开头难的范畴,总有些故作聪明的人以身试法。

科举也是如此,等到形成惯性就要好上许多了。

赋税上面,过上两年赋役就要恢复过来,封建王朝不可能一直免征民役,只要留出一定的过渡期,别弄些严刑峻法逼迫百姓造反,大家就都能相安无事。

还有税法上面,大唐推行的是两税法,把贵族也纳入到了税法范围当中,看上去让贵族交了税,其实还是未能让李破满意。

贵族们一般都财雄势大,可人丁再是繁茂,也和他们占据的资源不成比例,收的那点税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