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章 古今大道(1 / 1)

加入书签

山中无岁月,道心无纪年!自从封山以后,徐长青每天都过着极为单调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在修炼上清九转金丹大法,盘腿坐累了,就站起来打一套拳,看看放在义庄里的典籍,而每天辰时也会到半山崖修炼石家神打和龙象金身大法,不知不觉就这样过了半年。

经过半年没日没夜的苦修,徐长青的功力终于恢复到了全盛的时期。此外最让他高兴的是在关帝像损坏之前,他的石家神打也已经完成第一品的修炼了,由于有龙象金身大法的辅佐,他金身肉体的强度实际上朝前达到了第二品无坚不摧、刀枪不入的状态。但是那仅仅只是肉体本身的强度,对于神灵真力的运用还停留在第一层,远远达不到神既是我,万法辟易的地步。也无法凭借神灵真力阻挡任何法术的攻击,或是如同石家门人那样举手投足便可请神上身,且拥有移山之力,最多只能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抵挡一些诸如法术和法器之类的攻击,力量也只是搬动一些四五人合抱的大石头罢了。

对于上清九转金丹大法、石家神打和龙象金身大法的修炼,徐长青向来都是顺其自然,虽然随着神像的碎裂,他已经无法修炼另外两种功法,但对于他来说肉体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练到如此强度已经是心满意足了。真正让徐长青上心的反而是另外两样跟本身修为无关的东西,一个就是第一代义庄主人放在雏凤穴让徐长青得到的雷霆大判官印,第二个就是大道图封山那天冲入自己体内的那团道字紫光。

雷霆大判官印是雷法的至高灵宝之一,相传可以引动天雷、万魔伏诛,只不过因为失踪了多年,一直没有用雷法蕴养,使得它的神效消失。徐长青在封山之后,除了恢复功力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想要重新炼制这枚雷霆大判官印。他将所有的上等朱砂和那两箱五雷符全部拿出来,然后每天用恢复的功力画五十张上清神霄五雷神符,用符纸布置聚灵阵,把雷霆大判官印放在阵中,以符纸内的五雷道力对其进行蕴养。就这样蕴养了两个月,所有的上等朱砂和五雷符全部用完了以后,那枚雷霆大判官印才有一点起色,蕴含的雷力令它在夜晚不时的发出蓝白色的光芒。

之后徐长青在每天修炼上清九转金丹大法的时候,都会将雷霆大判官印悬空置于头顶,用自己那另类的三味真火反复粹炼,并一点点的将神识与雷霆大判官印连接在一起。只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样炼制了一个多月后,他的神识已经和雷霆大判官印结合在了一起,意动物行,如臂使腕,可雷霆大判官印却并没有那种传说中的神效,就连之前吸收的雷力也无法发挥出来,最多只是一个用来砸人的东西。

后来某一日他一如往常,在辰时修炼石家神打,没想到当神识进入了神像之后,放在袖里乾坤中的雷霆大判官印突然自己冒出来,随着神识冲到神像的头顶上。当神像转化天地愿力为神灵真力的同时,雷霆大判官印也从神识中一点点的吸收神灵真力,原来的紫铜印也逐渐变成了一方白玉印。当徐长青停止修炼石家神打之后,雷霆大判官印并没有脱离神识,反而化作了一道虚影,令人惊讶的和神识一起回到的上丹田,就像是这一方印信已经由实化虚,变成了一种类似天地灵物的东西。随着雷霆大判官印进入上丹田,它立刻脱离神识,转而在三味真火的炼制下,和徐长青额头上的神目融为一体,再也不能分割开来。

对于这一异变,徐长青完全是不知所措,这个变化已经完全超出了他所知的范围。在他的知道的一些灵宝中,任何一种都无法像这样跟神识、跟人体融为一体,所有的祭炼方法都是那种外器炼法。这种和人心神肉体连接在一起,除了天地灵物以外,就只有类似天魔幡的魔器方能与人神识结合,和肉体融为一体。但徐长青又绝对能够肯定雷霆大判官印不是魔器,因为没有哪种魔器能够散发出那种令鬼神辟易的浩然正气。

徐长青曾经试过融入雷霆大判官印的神目会多出什么威力,除了神目本身的远视观细和观气脉走向以外,还多出了一项能力那就是可以释放雷电,威力大概只有小雷符的威力,像是雷霆大判官印里面的力量也融入了神目一般。虽然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徐长青却可以肯定,古道法和如今的道法相差绝对很大,而且缺失了很大一块,特别是炼制法器灵宝方面。现在在修行界能够叫得上名字的法器灵宝,全都是宋以前炼制的,越往前推威力越大,这与后来仿造的那些法器,威力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看不出雷霆大判官印融入神目之中后,能有什么害处,徐长青也就没有再研究了。随着后来功力逐渐恢复,请神的次数加多,神目射出的雷劲威力也越来越大,反复施放雷劲的次数也逐渐增多,到现在已经能够轻松的射出四十次相当于普通五雷符的雷光。

比起雷霆大判官印来,大道图那个道字紫光就更加显得诡异异常。道字融入心识后,开始几天还没什么,可是到了后来桃花山下有人祭拜桃花山山神的时候,便有一股极为极为混杂的愿力从山下传了上来,无法阻挡的冲入了道字紫光,而道字紫光竟然不经任何转变就这样将愿力融入其中。后来陈雄在山下建造了一个桃花山山神庙,加上桃花山本身的神异现象,前来祭拜山神祈福的人越来越多,而传入道字紫光的愿力也越来越浓,与之相反的道字紫光却越来越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