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一章 曹孟德献计,陈伯齐为先锋!(求鲜花!)(1 / 1)

加入书签

由于突然天降大雨。

皇甫嵩只能鸣金收兵。

黄巾大营却是哭声一片,张角旧疾复发病逝的消息,也传到了官兵耳中。

陈弈终于松了口气。

所幸自己没有改变历史太多,若是张角没有像历史所载一样病逝。

这场大战还不知道最后孰强孰弱。

张角就是太平教的信仰。

当黄巾贼心目中的信仰崩塌,那就不知道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了。

再加上如今全国各地的黄巾起义都相继被镇压。

所以广宗城下的黄巾主力军,在实力和士气上都大大受损。

朝廷中军大帐中。

陈弈以及军中将校汇聚一堂,默默地等待着主将的到来。

这期间。

不少人交头接耳,都是在讨论张角病逝的消息。

啪的一声。

大帐的门帘被掀开。

只见皇甫嵩大步流星进入帐中,径直走向主将的位置。

陈弈等人纷纷起身相迎。

皇甫嵩扫了眼帐下诸将,沉声道:

“想必诸位也收到了消息,贼子张角已经病逝,此时正是我军乘胜追击的大好机会,不知诸位可有破敌良策?”

话音方落。

便看到一名身材中等,满脸短须的男子主动上前出列。

此人正是军中骑都尉曹孟德。

陈弈的眼角微微一抽,不禁多看了几眼。

这就是日后叱咤风云的天下枭雄曹操?

此时见他站在场中自信满满、神采奕奕,确实有几分出类拔萃的人中龙凤之姿。

方才三十岁的年纪便已然有了几分与众不同的气质。

怪不得古人说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这时候。

曹操主动抱拳道:

“回将军,张角死后广宗城内的黄巾军,必然由贼子三弟张梁所指挥。张梁其人善战骁勇,行事果敢,但是其人不通谋略,性情鲁莽。”

“张角尸骨未寒,张梁必然是一心想要为兄报仇雪恨。”

“两军交战之时,将军可佯装不敌撤退,待到牛家山脚下。左右两支伏兵尽出,将军再领兵回身杀敌。”

“三面夹击之下,报仇心切的张梁必然大败而归!”

皇甫嵩闻言顿时大喜。

众人也是相继称赞,都认为曹孟德的分析很是准确。

陈弈却是面无波澜,早就猜到曹孟德会有如此惊艳的表现。

这般计谋在曹操面前,自然是信手拈来。

纵观曹孟德一生的战绩,南征北战,于乱世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

足可见其优秀的军事才能。

定计之后。

皇甫嵩当场大手一挥,军中几名将校纷纷上前领了令箭。

曹孟德更是亲自负责在牛家山的设伏。

议事结束,众人陆续离开大帐。

曹孟德可谓是赚足了风头,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好不得意。

陈弈在他身后看得一阵头疼。

心中暗道:自己什么时候把这货也给献祭了!

几日后。

两军在广宗城外约定好了时间和地点。

大战当日。

只见黄巾军那标志性的黄色头巾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的头巾。

三军缟素,只为祭奠张角的在天之灵。

白色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尽头。

黄巾军的人数优势,在这一刻展露无遗。

两军阵前。

皇甫嵩手臂猛然一挥,喝令道:“前军出阵撵战!”

十几名传令官旋即飞身上马,拼命地朝着四面八方疾驰而去。

咚咚咚!!!

战鼓声愈演愈烈,身强体壮的士兵卖力地挥舞着鼓槌。

牛皮鼓面上下起伏,旋即爆发出犹如骤雨般密集的鼓点声。

在数十万双眼睛的注视下。

朝廷军阵前徒然裂开了一道巨大的缝隙。

只见一队持戟挎剑的士兵汹涌而出。

为首之人赫然是陈弈。

在万众瞩目下。

陈弈猛地催动战马,单人单骑跃马出阵,威风赫赫。

今日。

陈弈的任务就是上前挑战,继而一番鏖战之后故意输给黄巾贼将。

如果不出所料。

张梁很有可能乘胜追击,继而追击到牛家山脚下,曹操事先埋伏好的士兵就会一涌而出。

旌旗猎猎,刀戟林立。

陈弈高高扬起手中的乌金大戟,寒刃耀射着万丈光芒,几欲映寒了整个战场。

陈弈深吸了一口冷气,继而放声咆哮道:

“尔等插标卖首之辈,可敢出来一战!!”

狂风呼啸。

嚣张的叫阵声在一瞬间传遍整个战场。

黄巾阵中一片哗然。

头裹白色头巾的张梁,更是脸色一阵低沉。

不由得怒斥道:“哪里来的宵小之辈,谁敢上前擒了此人,以壮军威!”

阵前才沉默了不到半响。

只见一名满脸髯须,双臂肌肉虬结的壮汉挺身而出。

“属下韩世熊愿意请战!”

张梁侧目一看,此人乃是军中悍将,早已在战场上声名鹊起。

“准!”

韩世熊闻言脸色激动,一个翻身上马舞刀出战,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让人看了不禁感慨好身手。

“来者何人?”

陈弈纵马于阵前,下意识地问了一句。

来人却是气势汹汹,当场怒吼道:“吾乃你爷爷韩世熊事是也!”

他娘的!

一个无名之辈竟敢口出狂言?

陈弈怒火中烧,猛地一催战马上前,手中大戟倒提在地面上,寒光熠熠。

两骑的速度逐渐加快。

陈弈心中更是凛然,脚下的大地和余光中的山峦都在迅速后退。

足可见速度之快。

越是到了关键时刻。

陈弈心中越是兴奋,一双虎眸死死地盯着前方的敌人,战意几欲冲昏了他的头脑。

“死来!”

一声暴喝从陈弈的喉咙里炸裂开来。

声若奔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