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章 谈兵(1 / 1)

加入书签

草原上,韩景略手中的一千弓骑兵一直训练往返跑,这已经让李长林注意很多天了

前翻说过、黠戛斯的军事制度可以,但是军队战术、政治、经济制度是失败的。

他们周边没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对象,之前有大唐,可是自从回纥异军突起后,直接就切断了黠戛斯和大唐的交流。

他们的学习脚步也就止步于此了,而后就开始长达百年的被回纥打压。

黠戛斯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是回纥怀信可汗的诞生,让黠戛斯的想法直接夭折。

十年前怀信可汗用五万精锐和三千具装骑兵大破黠戛斯十万骑兵,让黠戛斯的栖息地缩小了一半。

加上各种上贡,他们的国力开始逐渐不行。

“你的这战术不错……”李长林夸赞了一声。

韩景略这套看是很简单的弓骑兵战术,其实就是蒙古弓骑兵的战术简化后得来的训练方法。

说实在的、虽然是异族,但是韩景略对于蒙古铁骑的战术是十分佩服的。

无论是轻骑兵战术还是重骑兵战术,亦或者是弓骑兵战术,都十分先进。

如果他能看到一些类似于《李卫公兵书》或者是其他善用骑兵的兵书,或许他也会学习融合。

所以面对李长林的话,韩景略只是勉强点头:

“你们的轻骑兵推进速度我算过,打仗急行军的时候,一日只能行军一百里,太慢了……”

韩景略说的是实话,唐军的骑兵行军要求是一日百二十里,而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行军要求是一百六十里。

但是成吉思汗的那种行军速度只有一人多马才能达到,毕竟后世现代战争,在战场上的日行军速度,也不过八十公里。

换算过来,和成吉思汗的铁骑行军速度基本一致。

骑兵走的就是机动性路线,如果不够快,就只能被动挨打。

韩景略一说出来,李长林立马皱了皱眉头,而李珲则是帮他解释道:

“我们的好马都被上贡了,剩下的劣马,能跑这样已经不错了。”

“若是这样,我劝你最好将探马的距离放长一点,可以从三十里扩大为八十里……”

韩景略默默的回了一句李珲,而李长林则是皱着眉,想着韩景略的说法。

“五十里变为一百里,韩景略、你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李长林还在思考,但是李珲却提出了质疑。

如果将军队比作一辆车,那么前轮就是先锋、主驾驶就是中军,后轮就是后军。

左右两侧的车门就是左掖、右掖,而探马便是车的各方位灯光。

军队分前、后、左、右、中五部的情况下,各部都会派出探马,而探马的距离则是会根据军队的主体兵种而定。

例如安西、两万四千人之中,骑兵便是四千人,步卒则为两万。

以步卒为主体时,大军探马的一个探路范围基本是五十里起步。

因为步卒的反应力、机动性远不如骑兵。

而黠戛斯不同,作为部落之中尽数皆为骑兵的游牧部落,他们是以骑兵为主体的战斗建制。

骑兵的探马,基本是以三十里开始往外扩散,最多不会到五十里。

现在韩景略一句话,就要让黠戛斯人将探马扩散到八十里的范围。

别看只多出了五十里的范围,但是要知道,以军队为中心点,往外多扩散一里,便需要多投入上百名骑兵。

韩景略一开口,便是八十里,而这么一来,人数规模本来就不占优势的黠戛斯大军,就要将近乎五分之一的力量投入探马之中。

万一遇到战事,探马没有办法及时撤回,那便会被敌军秋风扫落叶似的直接解决五分之一的力量,整支大军也会变成瞎子。

韩景略的话让李珲反应这么大,也是因为这一点。

然而面对李珲的质问,韩景略却眼神坚毅的和他对上了视线:

“你要知道,你们面对的是黠戛斯,他们在回纥行宫附近有三万精锐,哪怕其中只有一万人能装备锁子甲,也不是你们能正面对抗的。”

“在行军速度跟不上的情况下,如果不将探马放远些,我们迟早都会被他们察觉。”

“一旦他们察觉,立马就能以三万精锐为主体,联合周围牧民,拉出十万铁骑!”

“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大战,没有几个月是无法结束的,而几个月的时间,足够怀信可汗带着三千具装铁骑和七万精锐荡平剑河!”

韩景略的话振聋发聩,当李长林听到怀信可汗四个字的时候,也眉头紧张的皱了皱。

三千具装铁骑能干嘛?

它能够从侧面、或是从正后方,亦或者迂回直插黠戛斯中军。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当年李世民便是率领三千五百具装玄甲军,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十万之众,直破军中!

回纥的怀信自然比不上李世民。

但是他们呢?他们有比得上王世充和窦建德吗?

他们没有王世充的洛阳城,也没有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在力量不如对方的时候,如果不兵出奇计,那该如何取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