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一章:天下士子口诛笔伐(1 / 1)

加入书签

朱元璋走后。

杨士奇府邸中只剩下了三杨和朱允熥。

朱允熥好整以暇地放下手中的茶杯,淡然道:“说说吧,最近遇到了什么难题?”

三杨面面相觑。

都不知道朱允熥在指什么。

他身后的卓营提醒道:

“这些天里,杨大人奉旨从翰林院中选拔官员,可还顺利?”

闻听此言,杨浦身躯一震,连忙跪倒在地。

“陛下,臣无能,请陛下责罚!”

如今吏部是他掌管,朱允熥在朝堂上大肆剔除官员。

自然是需要新鲜血液来补缺。

但是这些时日来,朝堂之上,只见有官员不断减少,却不见有新鲜面孔进入。

朱允熥摆了摆手。

“朕不是向你兴师问罪的。”

“到底怎么回事?”

杨浦战战兢兢,不敢说出一个字!

这位年轻的皇帝陛下归国以后的事迹早已传遍整个大明。

人的名树的影,杨浦生怕自己说出什么惹怒了这位皇帝。

其实杨浦不说,朱允熥大概也能猜到。

不就是因为自己逼朱元璋退位,引起了那些士子的不满。

再加上自己肆意屠杀官员,搞得他们不愿也不敢为自己效命吗?

“杨大人,陛下在问你话!”

经过提醒,杨浦这才战战兢兢直起腰,泪流满面道:

“陛下,臣无能,有负陛下所托啊!”

“臣去翰林院选拔官员,那些有名望的士子,对臣说什么,才疏学浅,不敢误国,还要再读几年圣贤书再说。”

“还有人说什么自己怕死,不敢当官。”

“更,更有甚者......”

说到这里,杨浦又不敢说话了。

连忙伏在地上恳求道:“这些士子也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请陛下开恩!”

他还真怕朱允熥一怒之下继血洗奉天殿之后,再次血洗翰林院。

对此,朱允熥只是抖了抖袖子,并没有任何反应。

毕竟这个结果,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行了,朕知道了,你起来吧。”

杨浦站起身,见到朱允熥脸上并没有任何不高兴的表情。

这才放下心来。

朱允熥看向三杨,问道:“你们三人,谁的学问最好?”

三人面面相觑。

都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问这个干嘛。

“这,臣等也说不好,若是参加了科举,出了成绩,倒是还好判断。”

“科举?”

朱允熥冷笑一声。

在这古代,他最烦的就是白首穷经,寒窗苦读。

净学些没有用的。

甚至有些书生,穷其一生,光想着鲤鱼跃龙门,却根本不考虑自己是不是读书那块料。

作为后世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朱允熥深知有些人天生就是不擅长学习的。

所以他在海上的时候,就想过取消科举。

只是如今尚未来得及。

他整了整衣襟站起身笑道:“罢了,你们三人够忙的,朕还是另找人吧。”

其实朱允熥知道的,远比杨浦三人多得多。

那些士子,不仅仅是不愿意入朝为官这么简单。

甚至还有人写了檄文对自己口诛笔伐。

现在还有几封写的不错的摆在自己的龙案上呢。

···

敕建魏国公府。

徐辉祖正坐在大堂主位上愁眉不展。

而大堂中,竟是站了一大群满脸愤怒的书生。

“魏国公,难道您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你们徐家世受国恩,洪武帝更是将您当作子侄一样对待。”

“如今陛下受难,山河蒙尘,您真的要这么一直闭门不出?”

对此,徐辉祖只是幽幽叹息一声。

“诸位先生,我何尝不想呢?”

“太上皇待我徐家甚厚,我若是对此无动于衷,岂不丢尽了我父亲的脸?”

“这数月以来,我一直称病闭门不出,也不参加朝会,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最大的极限了!”

那些士子很明显没有要放过徐辉祖的意思。

仍旧对他道德绑架道:

“国公,我等人微言轻,而你不一样!”

“你是国公,是中山王之后,倘若有你带头,就算是不能彻底扳倒那个人,总能给他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徐辉祖看着这些士子,眉头就一直没舒展过。

直觉告诉他,这些士子没这么大的胆子,敢来国公府找自己,还要让自己带头制造舆论。

不过他的眼中,却是逐渐露出了一种悍不畏死的神色!

不管是谁指使的,只要心系朱元璋,能让朱元璋重新回到皇位,就算是让他去死,他也会毫不犹豫。

···

皇宫中。

朱允熥刚刚回来,就接到了锦衣卫的线报。

朱允熥前脚刚离开皇宫的时候。

朱允炆后脚就赶到了翰林院。

并且声情并茂的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演讲。

几乎吸引了翰林院里绝大部分士子。

当朱允炆离开翰林院之后,那些士子就联袂而出,径奔魏国公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