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章 《答魏国庞涓问》(1 / 1)

加入书签

林安当即起身大笑三声。

笑过之后,这才慷慨激昂、声情并茂,一脸悲愤地说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就是我的答案,庞涓,你满意吗?”

此时的林安说完了话,反而平静地看着庞涓,可是那平静的目光中,反而隐藏着一种让庞涓害怕的气势,那是一种无畏生死的决绝。

庞涓一时间被震慑住了,竟是不敢面对林安的目光。

好的诗词魅力无穷,总是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

而此时营帐中的其他人,无论是将军还是文人,尽皆在回味这首诗的韵味。

不懂诗词的人,即便听不懂,但是也能从诗中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气势。

淳于髡当然就是那听得懂的娇娇者,激动地脸红,“好!好!好!”

连道三个好,这才开口说自己的理解。

就好像见到了美好的东西,忍不住要夸赞一番。

“前一句就说得极好,后两句,应该就是林先生自己发明的诗词吧!”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那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人生自古以来哪里有人能够长生不死呢?我只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就可。”

“以前看先生的诗词,本以为诗词之道,只能说些青梅竹马,情情爱爱的事情,没想到是在下浅薄了!”

“今日听君一首诗,才知诗词之道也是一门不弱于百家的学问!”

“当真是大开眼界!”

“能听先生此言,淳于髡此行不虚也!”

其他人听了淳于髡的解释,这才完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当下大家都被感染了,纷纷叫好。

诗做得好,人也很好。

就连一向不喜欢舞文弄墨的卫素莹,此刻也不禁对林安刮目相看。

原来他的品德这么高尚的吗?

我还以为他也是个贪玩的家伙,看来以前对他多有误会啊。

淳于髡平复了激动的心情,请问先生,这首诗可有名字。

“这首诗就叫《答魏国庞涓问》!”

淳于髡也是激动不已,“这首诗必将名传千古,今天这场会议也将顺带被后人提起!”

“淳于髡有幸参与,幸甚!”

“以我看来,林相可开创诗词家,独立于诸子百家,自成一派!”

“先生亦可称为林子!”

这个时候,能够称子,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比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等。

林安也知道淳于髡是在吹捧自己,可是这个林子,他听起来怎么就这么别扭呢?

坑爹啊,还好我不姓苟,要不然别人岂不是要叫自己“狗子”?

算了算了,林子就林子吧,怎么也比老子好听吧?

淳于髡复又叹息道:“唉,先生一代大家,在诗词上已然能够开宗立派。”

“何必折于小小的濮阳,你这样的大才,不该归于战场啊,不如还是跟我回齐国吧!”

“以先生之才,至少也能位列九卿!”

这时候的淳于髡,已经完全把林安当做一代名家了。

“哈哈哈,若是习文救不了卫国,我林某一介书生,亦可提剑上城墙,杀得他三两个士卒!”

“先生不必再劝,我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与卫国共存亡!”

“卫国,只有战死的丞相,没有投降的士卒。”

众人更加钦佩林安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卫国人,更是激动不已。

卫素莹眼中,感觉此刻这个书呆子全身都在发光,光芒万丈。

原来他虽然武功不行,但是男子气概比谁都足。

难怪父王要委任他为丞相,确实是自己浅薄了,他的才华,应该是卫国都配不上他。

我卫国何其幸运,能得此大才。

转而又坚定了信念,放心,就是要死,也是我死在你前面,我会保护你的。

此时此刻,林安在卫素莹心中的形象已经完全改变了。

跟随卫素莹一起来的三个将军,都是年轻人,一腔热血。

听闻林安的话,当下一起出列表示道:“丞相高义,但凡濮阳城卫军还有一个活着的士兵,就不会让敌军伤到丞相一点皮毛!”

赵云也很激动,能跟着这样一位性情高洁的主公,甘愿为其赴汤蹈火。

“主公放心,只要云还活着,必定拼死保护主公周全!”

而其他人也被感染了,赵奢当先表态道:“先生大才,赵奢一介武夫,亦是钦佩不已!”

“奈何王命难违,赵奢亦是身不由己,不敢善做主张就此罢兵离去。”

“不过我可以保证,无论如何,此次战争,不会有一个赵国士兵对先生刀剑相向!”

“先生若是他日愿意来赵国游历,必为赵国上宾。”

其他各联盟小国也纷纷表态,一定会下令手下士兵,不可对先生动武。

其他人也不傻,眼看这位林子先生确是一位惊世大才,一是不愿为难他。

二是不想遗臭万年。

大家都心里清楚,刚刚那首《答魏国庞涓问》,只要流传得越广,越被人推崇。

魏国、庞涓,这两个名词,就一定会被人唾弃。

所以为了名声着想,大家还是有点怕怕。

要不然惹急了他,他再来一首《答赵国赵奢问》,《答宋国某某问》,那可怎么办?

文化人果然是厉害啊,惹不起惹不起,杀人诛心。

···

ps:不知道这样的,大家喜不喜欢看。如果喜欢看的话,给作者投点鲜花评价票吧,鼓励鼓励,码字也更有动力啊,多谢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