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大炮(1 / 1)
第二天朱宏三早早起来,因为今天要去找铁牛一起研究生产武器。和几位夫人吃完早饭后朱宏三出门。
到了生产车间看到铁牛已经带着几个人早早的到了。大家看到朱宏三来了都站起来说道:“东家来了。”
朱宏三点点头,铁牛说道:“这几个是我这最好的铁匠师父了。他们有几个爷爷辈曾经造过火器,大哥可以先问问他们。”
朱宏三说道:“各位都知道枪管怎么做吗?”
一个中年铁匠站起来说道:“东家,我爷爷以前在京师是火器营的工匠,做过三眼铳。”
朱宏三说道:“好,你来说一说。”
那个铁匠说道:“火铳最难的是枪管的制作。要先把生铁打成铁皮,然后在卷起来,然后管壁用铁条加固,一个熟练的工匠要一个月才能做好一把火铳。”
朱宏三问道:“不能用铁棍钻孔直接加工成火铳吗?”
那个铁匠说道:“有人那么做过,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他们营中有几个巧匠能加工铁棍,但是非常费时间,没两三个月做不出来。我爷爷没学会。”
朱宏三点点头,心想看来火枪还是麻烦,小规模生产个一把两把还行,大规模生产现在还不行。不行先弄火炮吧。
朱宏三对大家说道:“你们谁会制造红夷大炮?”
边上站起来一个小伙子,小声说道:“东家,我家在陕西,我和我爹以前是陕西榆林卫的工匠,我爷爷以前做过红夷大炮,我小时候听我爹说过,但是我没动手做过。”
朱宏三没想到自己还能找到这么一个人才,问道:“小伙子你叫什么?”
那年轻人说道:“我姓李,叫李二。”
朱宏三说道:“李二太难听,我给你取个名字。以后你就叫李全忠。”
李全忠跪地说道:“多谢当家赐名。”
朱宏三说道:“起来,你当师父。咱们几个动手看看能不能弄一个。”
说完就开始动手。
李全忠的方法就是中国传统的泥范法,方法很简单。先用细箩筛制白泥,剔除石子和杂物。然后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等泥片半干后按照所铸造的火炮的形状制成几大块泥漠,而后晾干,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补范内面的瑕疵,做到尽量光滑,这就成了铸造所用的外范。
然后用相同工艺制作内范,外范分为几个部分,内范是一个整体。但是要比外范要小,和外范相差的尺寸就是大炮的厚度。也是等到里外全都干透,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将外范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用胶泥把外范封死,等到胶泥干透后,再盖上上面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
然后就是浇铸了,将融化的熟铁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铁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将所铸的火炮取出,经过打磨修整,这就是红夷大炮的制作工艺。
大家不要看这工艺简单,这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明末一点不次于西方的火炮工艺。
朱宏三看着制造出来的红夷大炮,十分不满意。为什么?因为以朱宏三经过系统现代教育的人来看,这种红夷大炮有几个致命缺点。
第一点太重,由于中国缺铜,所以用生铁当原料。生铁的延展性没有青铜好,加上工艺不可避免的形成砂眼,为了防止炸膛,国产大炮都弄得很重,才有千斤万斤大炮一说。
第二点装药少,射程短,没有准星,无法进行瞄准,火炮的炮膛外口宽,内部小,不能有效的聚集火药气体,炮膛内部也无法做到合格的圆形,炮膛没有镗光。泥范制作各个工匠随心所欲,没有形成标准化,将来后勤保养太麻烦。这个没有问题,这是设计问题,下次朱宏三设计成口小肚子大就行,这个容易解决。
第三点最致命,制造时间太长。弄好这一门还不是万斤大炮就快弄了两个月。自己最缺的就是时间。
炮弹好弄,用生铁浇铸几个实心铁丸子就行了。在等待泥范干透的时候朱宏三就命人制作了一百个炮弹。
其他的先不说,先试一试这门红夷大炮。朱宏三让朱宏义调来自己的警卫连,找了几匹马,拉着这门大炮来到操场。同时让人通知马家哥俩和佟养甲过来看看。
在操场上训练的士兵看到长官拉来一门大炮,都停下来看热闹。钱勇过来说道:“长官,大家都想看看。”
朱宏三说道:“好,让队伍都出来,在边上排好队。你们几个营长都过来看吧。”钱勇兴冲冲的下去集合部队。
朱宏三命令在三百步、五百步、八百步、一千步设立四个土堆。然后让让人去取几百斤火药来。
正在准备的时候马济远、马明远、佟养甲来了。宝贝女儿朱洛看到有热闹看也跟来了。
马明远一看中间放着的大炮,说道:“主公竟然会制造红夷大炮?我看这个比北京城头上的也小不了多少。”
朱宏三说道:“这只是试验型号,还要改进的。”说完看到朱洛,朱宏三说道:“女儿先回家,告诉你娘和二娘,一会儿要放炮,让他们小心些,不要吓坏我儿子。”朱洛跑回去通知,没想到马小芳也是个爱看热闹的主,竟然领着马如烟和董家姐妹出来看了。这可给朱宏三吓完了,这是试验型号,万一炸膛了怎么办?连忙去连说带劝让众夫人回到自家院子里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