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十七章 姑苏慕容 丈母娘看女婿(1 / 1)

加入书签

“公子,打听表小姐消息的人,属下已经调查清楚了,是朝廷的密探。”

姑苏燕子坞!

作为雄霸江南过十代的世家,慕容家不仅仅是四大家臣那么简单,数百年来,暗中培养的势力遍布江南,绝不仅仅是那几个家臣。

前段时间,一群神秘人拿着生辰八字、乳名,找到了几个姑苏王家,最后确定为曼陀山庄的王家小姐。

这自然惊动了与王家关系不浅的慕容世家。

慕容复现在虽已二十五六,没有将王语嫣定为一生所爱,但也是青梅竹马,绝对不允许一个外人突然闯进来。

而且作为暗中密谋造反的世家,慕容家的底细,更不容为外人所知。

否则的话,二十五六的慕容复早就成婚了。

“朝廷的人?风四哥,怎么会是朝廷的人?”

“应该是王家的哪位死鬼老爷,生前为表小姐定了一门婚事,看样子,对方来历不简单,竟然惊动了朝廷的密探!”

听到风波恶之言,即使慕容复也不由眉头一皱。

“可打听到对方是谁?”

“那些密探都是应天府锦衣卫的人,只说是京城方面下的命令,确认下这一纸婚约是否属实。”

“京城!”

慕容复不由看向北方,露出一丝思索之色。

生辰八字、乳名全部对的上,当不是什么开玩笑的事情,这一纸婚约极有可能是他舅舅生前所定,那至少八年前的事情了。

毕竟这年头,可不是身份证的时代。

尤其女子的生辰八字、乳名,要不是特殊的事情,都是保密的。

“邓大哥,麻烦你去趟京城,打探一下语嫣的事情。”

“公子爷放心!”

·····

殿试!

会试治的是四书五经八股文,而殿试则是论策,如同学士论文一般。

一场殿试,从早上到下午日落,众人才出了奉天殿。

杨玄依旧出尘而不染,神色照旧如常。

其他大部人都是面色蜡黄,一天下来的考试,从日出到日落,连上厕所都有小太监亲自看着,唯有杨玄一坐到底。

几个靠近杨玄的学子也发现了杨玄的异样,要不是确认一直没有换人,他们都怀疑杨玄是不是一个铁人。

“曹督主。”

“杨公子,太后有请!”

此时一起出来的学子,都听到了曹正淳的邀请,一时都震惊的看向杨玄。

随即,他们渐渐明白了什么。

为什么第三名叫探花?

不是因为第三名只是第三名,而且还要长得帅。

小李探花,仅仅只名字上,就可以知道这绝对是一个老帅哥。

“督主,请带路。”

杨玄没有拒绝,也不可能拒绝,否则的话,他这次的成绩极可能挂科!

后花苑内,此时不仅仅只是风韵犹存的太后,两侧还有不过三十左右的大明皇帝,一身蟒袍、威严郑重的朱无视。

“草民杨玄拜见太后,陛下,神候!”

杨玄拱手行礼,没有跪拜。

朝堂之上,跪拜之礼是正礼,如重大场合,天地君亲师:皇帝、长辈、师辈都要以跪拜大礼行之。

而这里不过是后花园,见面的楫手拜礼就行了。

杨玄进来后,即使早就见过杨玄画像的众人,也不由感觉到帅的有些靓眼。

但众人不是以貌取人之辈,更何况皇家哪个基因差了,必然是基因突变,或者遗传父辈。

“你就是杨公子,好一个仪表堂堂,文武双全。”

大明帝对杨玄的印象极佳,不管是出云国的事情,还是大明字典,杨玄的贡献都可名列前茅。

不过杨玄没有入仕,而且一直隐与乡野般,因此没有什么赏赐。

但这些都在他那里记着呢,可以说杨玄一旦入仕,起始绝对会比状元的从六品还高。

“陛下赞誉了。”

“这可不是赞誉,你对朝廷的贡献,朕一直记着。

若是你早就入仕的话,现在至少位列五品。何况这次会试第三,你的成绩极佳,亦是他们中拔尖的,进士出身是必然。”

大明帝的话,让太后更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杨玄若是金絮其外,她可能会考虑考虑,至于武功?在她看来不过一介武夫而已。

而在宫内久了,她自然明白文人才是朝廷的核心,武人不过‘狗腿子’、‘爪牙’罢了。

“相信这次叫你前来,你已经明白了皇室的意思,你觉得云罗郡主如何?”

“启禀陛下,云罗郡主貌美如花,身份尊贵,草民不动心是假的。

但草民早有婚约,而且亦有数名红颜知己,这一次应试并非是因为入仕而来。

草民此来京城,一是在京城立下根基——登云阁,以后好拓展生意人脉;二是获取功名,提升自己在大明的身份;三是见一见老朋友,处理一些陈年旧事。”

杨玄之言,三人反应各不相同。

但太后与皇帝都没有放弃的打算,毕竟云罗郡主能看得上眼的,没有几个,不是杨玄就是成是非。

他们可不希望招揽一个混混为驸马,这是皇家的威严,即使他们极为痛爱云罗郡主。

“好男儿志在四方,建功立业,杨公子何必浪费这一身才华?”

“陛下所言差矣,建功未必要入仕,草民早有几个计划;

一是关中多豪族,不少与北方有交易,而草民便打算参与其中、

以中原的奢侈品茶叶、丝绸、瓷器换取草原上的牛羊!

二是草民在长安见过一些西方胡人的特产——红薯,南方也有一些地方种植,亩产足有千斤,可作主食!

而且胡人多有一些可亩产千斤之物,奇特作物,若打通商路,便是一条黄金之路。”

“杨公子说真的?这世上真有这种亩产千斤的五谷?”

作为皇帝,没有人比大明帝更加关心粮食的产出。

粮食足,天下安,盛世太平!

“神候的情报完善,当可立即查到这一种作物,红薯不仅亩产千斤,而且对水、土地的要求也不高,可以全国性的推广!”

“皇叔!”

“臣明白,立刻去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