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千古医圣张仲景(求花,求评)(1 / 1)
对于三营人马的剿匪,刘琦并没有多操心。
三位主将,以及麾下几个司马,各个都是威名赫赫之人,这点事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唯一担心的就是破军营,能否拔清所有匪患,毕竟那里的地形复杂,难免出现漏网之鱼,继续逍遥法外,涂炭百姓。
至于黄忠和刘磐这边,基本上没什么难度。
这几日,刘琦也没什么事,多是邀请庞统、伊籍等人谈谈接下来的发展,以及对几人的办公地点又做了些调整。
其实是因为郡守府的扩建,已经完工,之前因为年关将至的问题,没有变迁,但是此时,则没什么问题了。
新建的办公地点大气了很多,尤其屋内摆放了诸多刘琦让工政署打造的新式桌子、柜子以及椅子。
之前,因为经常跪坐,搞得刘琦很是不习惯,现在可是好多了。
其他人感觉很是新奇,按照刘琦的讲解之后,果然办起公事来舒服了很多,一时间都很是满意。
跪坐太久,对人的膝盖损伤很大,办起事务来,很是劳累。
只是可惜的是,最近命令工匠研制可以书写的纸,张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马奎在器具方面乃是个天才,但是在这方面多少弱了一些。
而且,农政署和军械署一直缺少个专业管理人才,让刘琦很是着急。
但一时也没好的人选,只能以郡守府的名义,向周边发布文告,招收贤才、大匠入内了。
这一日,刘琦闲来无事,突然想起了张仲景。
作为自己的前任,又是个千古留名之人,自己应该前去拜会。
这些时日,倒是给忘了。
对于医者,刘琦莫名地比较尊重,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医者,大多都是济世救民的大能。
这个时代,战争时期,最可怕的并不是战场上死了多少人,而是死人之后,尸体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导致发生瘟疫,这才是最可怕的。
犹记得黄巾起义未发生之前,朝廷统计全国人口拥有五六千万。然而战争之后,不到两千万,到了三国更是只有一千多万。
也许数字并不真实,但是大体上也能看出人口数量是大幅度下降的。
为何死亡人数如此之多,恐怕瘟疫就是其中最大的元凶。
如果能够有诸多医者联合研制抵抗瘟疫的配方,然后再配合上,实行这个时代并不重视的公共安全卫生措施,那么情况定然大有好转。
想到这,刘琦不再犹豫,立刻安排护卫,自己亲自前去拜会张仲景。
此次护卫刘琦拜会张仲景的,是一个叫刘胜的青年。
其身体健硕,八卦刀法进步最快,被提拔为护卫副统领。
准备好马车,便踏上了拜会张仲景的路上。
话说,张仲景辞官后,便是在民间的一个小乡村住下,收了几个弟子,和后来的邓立一起隐居在此。
刘琦十分怀疑,此刻的张仲景之所以辞官,恐怕就是为了完成那本医学圣典,《伤寒杂病论》。
花了半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张仲景隐居的小山村。
本以为是很落后的小山村,但是到了之后,发现其实也还好,百姓并不是以前见到的那些面黄肌瘦,看样自己自足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
而且环境极其优美,深吸一口气,只觉得心旷神怡。
一番打听之下,刘琦来到了张仲景居住的小院子。
此时,邓立正坐在一个小凳上,双脚踩动着捣药锤,很认真地粉碎着不知名的药材。
见到刘琦进来,赶紧站起来行礼道,“不知太守大人怎么找到这里了,有失远迎,赎罪赎罪。”
刘琦笑着道,“邓老不必客气,今日特来拜会仲景前辈,不知他可在此?”
邓立笑着道,“在的,家翁正在里边配药,我这就喊他出来!”
刘琦打量着优雅的小院,这里也没什么人,不知道其收的徒弟哪里去了。
片刻,邓立与一个面色红润,气息淡雅,很是清瘦的人走了过来,年龄大概只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并不算老。
刘琦赶紧上前拜道,“晚辈刘琦,拜见仲景前辈,感谢前辈当日救命之恩!”
张仲景很是无所谓的道,“太守不必客气,当日你本来也不是什么大病,在下所献药方,不过是加速了恢复过程罢了。
即便没有药方,太守也能恢复吗,不过是迟些日子而已,谈不上什么救命之恩!”
感觉张仲景有些疏远,刘琦不免有些尴尬。
他知道,张仲景是个有仁心之人,对于世家大族的争权夺利,各诸侯的混战抢地盘极为不屑,顺带着也不怎么看得上刘琦了。
仲景前辈过谦了,不管怎样,刘琦都欠您一个人人情。
张仲景也不废话,直接开口道,“刘太守今日前来可是家中又有谁病了?不妨说说看!”
“啊,前辈误会了,在下家中并没有人生病,今日前来,主要是拜访前辈的,别无他事!”
张仲景皱着眉头道,“如果没有其他事,太守还是请回吧,在下还有要事忙,没有太多的时间耽误!”
刘琦暗暗思衬道,看来就是在准备《伤寒杂病论》了。
古代写书,不像后世那么简单,要完成一部著作很是不易。
本身需要大量的竹简,而且修改删除很是不容易,没有纸张的存在,这类知识的传播可想而知。
前辈,您是否是想完成什么著作?或许晚辈可以帮忙一二!
张仲景有些奇怪,自己写书知道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只是自己写书他有什么忙可帮的。
不由好奇地问道,“太守大人可是在说笑,您能帮我些什么?”
刘琦故作高深的道,“但凡需要完成一部著作,必定是想流传后世,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
这期间所需的时间、心血,非常人难以理解!
然而,我想说的是,前辈的想法是好的,做法也是好的,但是太过耗费心神,非数十年而不能成功。
最重要的是,当今天下大乱,所有势力都在抢占地盘,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医者。
也就是说,前辈即便是花费数十年完成大作,没有人帮您宣扬传教,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呢?
而且,谁也不敢保证这里就不会发生战争,到时候稍有不慎,前辈的心血岂不是毁于一旦?
讲到这里,刘琦不再言语,但是他看得出,张仲景听进去了,并且在认真地思考。
只是片刻,额头都浸出了冷汗。也是,任何一个人在得知自己的心血如果无法流传下去,恐怕都是难以接受的。
刘太守说此话,可是愿意今后帮在下传播著作。
刘琦笑着摇摇头道,“前辈,帮你传播著作是必然的,可是您躲在这里,全身心放在著作上,那么当世诸多需要您出手看病之人,岂不是没了机会?”
在下倒是有个想法,前辈不妨听听看!
“好,你说,张仲景有些着急的道。”
前辈,用竹简著书,既不好用,又极为耽误时间。而且遇到修改,又极为麻烦,实在是不便。
晚辈设立工政署,寻找能工巧匠,势必要改进蔡侯纸,让今后的书写内容都能呈现在纸张上,并且制作出可以大量印刻的器具。
如此,前辈著书,效率会大大地提高,而且可以印刻很多份,即便是战火也不能全部销毁,总会流传下去。
其次,前辈若只是闭门著书,却不能与实际的病情相结合,难免有些疏漏。
晚辈的意思是,在长沙城亲自划出一块地,建立一个大型医馆。由前辈坐镇,晚辈来宣传,帮您广招门徒。
前辈只需每日为弟子们授课,偶尔遇到了疑难杂症,还可以亲自参与研究治疗。剩余大量的时间,您都可以自行安排去著作。
并且,今后著作所需要的所有纸张材料,以及向我大汉境内所有地区进行宣传,全部由太守府负责。
而且,在下会专门安排仆人负责您的饮食起居,这也可以大大地节约您的时间,您意下如何?
刘大人果真能够如此?张仲景着实有些激动,这些事,连他都不敢这样想,没想到刘琦直接提了出来,甚至比他想得还要全面。
要知道,这个时代,医者的地位并不高,很多人都不愿意学的。
但是呦太守府出面,则完全不一样。尤其刘琦的身份不一般,就算做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要是一般人,就算给他承诺,他也会犹豫半天。
“前辈,刘琦今日就在此向您承诺,在下所言,若有一项做不到,愿被天打雷轰!”
张仲景此刻激动的像个孩子,说道,“不用不用,只要尽力就好。刘太守此举是为万民谋福,乃是千秋功业,仲景拜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