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姚启圣,你别嘚瑟(1 / 1)
要平台,必须要选一个精兵强将才行,图海擅陆战,自己的几大弟子曾鸿章、李国藩等人打个小湾湾还是不用出手的,关键是如何组建一支强大帆船舰队,以后用海战的机会绝不在少数,没有强大的海上水师,可能会比较麻烦。
但是现在时间紧急,也顾不得慢慢建立水师再去攻打,只能先利用现有的水师,稍加改良,为了保证平台成功,还是必须要启用自己的嫡系新军。
左清秋一面令川岛急电李国藩带领五千枪队携500门红衣大炮新军前往福建准备增援,水师作战有强力的火力和炮军那可是胜算会增加不少。
安排好后,左清秋和康熙一行快马加鞭往东南沿海赶去,行至中途,姚启圣来文上奏。
他调福宁镇兵会同八旗兵及浙江提标兵剿贼泉州,调衢州、赣州、潮州三路兵剿贼漳州,偕同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姚启圣亲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郑经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
康熙收到奏折大喜,对左清秋道:”姚启圣是个人才啊,要重用之”,左清秋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这姚启圣一直跟着康亲王杰书,是康亲王杰书的死党,虽说确实有几番能力,但是能否堪大用还未可知,不过唯一可用的一点就是姚启圣是汉人,汉人士子,内心还是有几分孤傲之气的,对满清统治也多少是有些不屑的。
左清秋对他不太感冒也不抱什么大的希望,在自己的地盘上打几个小的胜仗完全不足喜,真正的难题是如何踏上宝岛,宝岛湾湾可是真正的易守难攻。
一路舟马劳顿,十几日的路程,终于来到了东南沿海前沿,姚启圣率福建一众官员接驾,此时郑氏部众已经退守澎湖。姚启圣因为打了胜战,志得意满,带领康熙和左清秋巡视他的福建水师,士气高涨,声势大振。
巡视完水师,康熙、左清秋坐在总督衙门府大殿正中的太师椅上,听姚启圣汇报征台之事。
左清秋开口问道:如今我华夏有个大麻烦,不知道是恩服呢还是威服。
姚启圣昂首道:“臣以为朝廷平台当以政略为主,战略为辅,二者结合方才是平台方略”
“你这是废话,说重点”,左清秋丝毫不客气,也不留情面
姚启圣老脸微微一红,本来想卖个花架子,说说大道理,没想到这个一字并肩王一点都不听。
只得继续说道:“臣以为朝廷对湾湾当坚持三必剿”
“继续说”,左清秋面无表情,
姚启圣这个糟老头子,一生也见惯了大风大浪,读书人骨子里有股孤傲之气,总是看不上这个看不上那个,可这一次面对左清秋,他居然心虚了,气弱了,左清秋无形之中有股威严压迫着他,使他丝毫不敢放肆。
这时,他已没有起初的骄傲之色,沉稳的继续说道:
“郑经等人,孤悬海外,早有裂岛为疆,另立皇朝之心,这一必剿,首在剿其心。”
“湾湾水师,所以横行无忌,是因为湾湾水师胜于大清,需加强火力小心提防,这二必剿,才是剿其兵”
“湾湾荒蛮之地,既缺银又缺粮,无论军需民用,全仰仗与大陆通商。这三必剿,便是剿其海路。”
康熙听到姚启圣如此说,喜形于色,不禁插话道:“姚先生对湾湾可是了如指掌,招招打在要害上啊。”
左清秋并未说话,心里一阵吐槽,剿其水路???那邓明珠还要不要做生意了,海外生意一段,联系也断,继续闭关锁国?蠢计,但他知道姚启圣肯定还有后话,懒得打断他了
果然,姚启圣继续说道:“臣还没有说完呢,这三必剿仅仅是威服,欲使湾湾长治久安,还有三必抚”。
爱卿继续说,康熙如刘备遇孔明,心内激动不已,左清秋微微摇了下头,
姚启圣继续说:“郑经之父郑成功,从荷兰洋毛子手中收复了湾湾,可谓中华万世之功,这一必抚嘛,便是,抚其祖上功业”
他讲到这,左清秋终于点了点头,算是对他表示认可,姚启圣得到了左清秋的认可,精神也不禁为之大振,继续说道:
“湾湾百姓都是内陆血脉,臣料想,他们可是不愿与内陆一刀两断,成为海外弃子,这二必抚,便是抚其民。”
左清秋又点了点头,喃喃的道:“民心不可欺,民心不可弃啊”
所谓英雄识英雄,能得到左清秋的继续认可,姚启圣内心也是激动不已,
这三必抚,便是抚慰延平王郑经,因为朝廷平台之后,湾湾军民人人皆大欢喜,唯一不欢喜的唯有郑经一人,从此后,他从王位上掉下来,成为臣,成为民,甚至成为阶下囚,简直生不如死,这是三抚中最难抚慰又不得不抚的。
康熙插话道:“你的意思是恩威并施,抚剿并用”
姚启圣回道:“皇上说得好,比臣自个儿说的更好,八旗兵勇,以战马称雄,然而收复湾湾,他们只能望洋兴叹,郑经的水师,多为父子兄弟,他们以水为家,以船为命,厉害呀!”
“你们君臣就不要互拍彩虹屁了”,左清秋无情的打断他们。
“你说的三必剿第一第二可行,第三不行,海路不能剿,君主征战,不能伤及无辜,不能断了海路、贸易让湾湾百姓缺吃少穿。”
“你说的三必抚第三抚也可有可无,出于对郑经先祖的尊敬可以善待他,但是不代表我们会怕他,这不是抚,是恩、是赏。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需要抚慰失败者。”
康熙和姚启圣齐声道:“王爷说的是”
左清秋看了看这俩人,真是耍弄嘴皮子一流,真正做起事来恐怕就不靠谱了,真正的可算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