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一章 官贷(1 / 1)

加入书签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二月已过,来到阳春三月。

潘金莲对于顾三娘的试探,还没有什么进展。

武值也是照例每天早晨跑步,回来去绣品店小坐,与顾三娘聊上几句,然后回来练功。

吃过早餐,武值依旧是在大堂巡视几圈,然后回后院练功。

这天,武值刚刚回到后院,郓哥就追了上来:“东家,刘知县和胡师爷来了,在三楼雅座等您呢。”

武值一愣,心想,这二位可是有很久没来了,今天突然跑来,必然是有什么事情,要找自己商量。

心里这样想着,武值跟着郓哥,走进大堂,吩咐郓哥上菜,自己独自走上三楼,来到刘知县和胡师爷的雅座。

看到武值,刘知县起身抱拳,热情的打招呼:“武老板,好久不见了,最近可好。”

武值急忙回礼:“托知县大人的福,一切都好。”

又跟胡师爷见过礼,武值落座,笑着道:“大人,你可好久没来光顾小店了,让我们好生想念。”

刘知县摆摆手:“唉,别提了,最近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出来啊。”

武值问道:“大人又有什么难处了?”

胡师爷摇头道:“这次是大难题,我跟知县大人都想不出办法了,只好来找你武老弟拿个主意了。”

武值笑了:“知县大人雄才大略,胡师爷也是精通政务,你们二位都想不出办法来,我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刘知县继续摆手:“大朗老弟你就不要谦虚了,要解决眼前的困境,非你莫属,你要是想不出办法来,我这个知县,也做不下去了,只好回家种田去了。”

武值一愣:“有这么严重?”

胡师爷叹了口气,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原来去年阳谷县闹旱灾,庄稼减产,乡民的收成不好,一小部分人,成了饥民。

大部分小户人家,虽然没有成为饥民,但是熬过这个冬天之后,却也是家无余粮,连开春播种的种子,都没有了。

没有种子,就没办法播种,秋天也就没有了收成。

这部分人夏天靠挖些野菜,摘些树叶充饥,也能熬过去。

但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没有野菜、树叶,这些人就变成了饥民,全部涌进县城。

那时候,整个阳谷县城的大街小巷,都会挤满了饥民,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上面考核下来,刘知县必然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到那时,刘知县恐怕就不是丢官罢职那么简单了,搞不好还会被流放。

所以,乡民的种子问题,如果不解决,刘知县还不如现在就辞职挂冠,赶紧溜之大吉。

听胡师爷解释完了,武值皱眉问道:“据我所知,每过几年,就会有一次灾年,以往的灾年,这种事是如何解决的?”

胡师爷道:“以前遇到荒年,第二年乡民如果缺种子,会自己去找附近的大户人家借贷,自行解决种子的问题。”

武值更加疑惑了:“今年那些乡民,不是照样可以找大户人家借贷吗?”

刘知县道:“唉,大朗兄有所不知,这些年借贷的利息,越来越高,如今已经涨到五分利了,这么高的利息,到了秋天,就算收成再好,也是还不起的,所以乡民就不敢借贷了。”

武值摇头:“五分利,这简直就是要人命啊。”

胡师爷摇头:“谁说不是呢,这些大户人家,简直就是为富不仁。”

刘知县接口道:“所以这件事,大朗兄,你一定要帮帮我。”

武值低头想了想,才道:“咱们这样,私贷不行,咱们就官贷。”

刘知县和胡师爷一齐摇头:“官贷,这个真不懂。”

其实武值所说的官贷,无非就是后世官方发放的农业贷款而已。

在大宋朝,还从来没有过这种事,所以刘知县和胡师爷,都搞不懂。

武值的解释,通俗易懂:“所谓官贷,就是官府出钱买种子,低息借贷给那些乡民,秋后庄稼收割了,乡民把粮食卖了,再还官府的钱。”

刘知县闻言大喜,一拍大腿,挑起了大拇指:“大朗兄真是奇才,竟然能够想出如此精妙的好主意,真是高人啊。”

胡师爷却脸有难色:“这个办法确实很好,只是整个阳谷县,乡民需要的种子,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些钱从哪里来?”

听到胡师爷这么说,刘知县也愣住了,呆呆的看着武值。

在刘知县的眼里,武值已经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刘知县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武值的身上。

武值道:“我看可以这样,咱们动员县城里面的大户人家,每家出一点,差不多也就凑够了,这种事,也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只要宣传到位,我想,城里的这些大户人家,也是愿意乐善好施的。”

胡师爷点头:“这倒确实是个好办法。”

刘知县大喜:“好,我这就回去,命令各乡的里正,统计乡民需要借贷种子的数量,同时安排人去动员城里的大户人家。”

说完,刘知县站起身就向外走。

武值急忙道:“大人,酒菜我都安排下面准备了,吃过饭再走嘛。”

刘知县兴冲冲的往楼下走,向后面摆了摆手:“正事要紧,吃饭的事,以后再说。”

胡师爷落在后面,向武值一拱手:“武老板,今天你可是帮助大人解决了大问题,大人绝对不会忘记的。”

刘知县回头道:“没错,大朗兄,你的这份情谊,我记在心里了,容后再报,等这件事彻底解决了,咱们不醉不归。”

说完,刘知县转过头,带着胡师爷,急急忙忙的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