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548章 普鲁士军事改革(1)(1 / 1)

加入书签

议会是进攻方,但国王也想改革。

都说普鲁士是一个****国家,说的好像普鲁士多么好勇斗狠,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从1800年到1940年间世界上发生的278场战争中,英国参加了其中的28%,法国参加了26%,俄国参加了23%,而普鲁士参加了的只有其中的8%,普鲁士反而是最少的。

但普鲁士之所以给人以****形象,是因为常备军数量很多,腓特烈时代将国家财政的85%用于軍队建设,所以普鲁士能在波德平原这个四战之地迅速崛起,而邻居波兰人,面积和人口都远大于普鲁士,波兰人也经常给人以善战的印象,可波兰在贵族民主制度下竟然别瓜分了。

普鲁士的****体现在制度创建上,而不是人民精神的骁勇善战上,拿破仑之后,欧洲普遍认为,法国軍队的勇气是最高的,法国军人也是最崇尚勇气的热血民族,而普鲁士人则是死板、僵硬的机器。

普鲁士軍队靠的是异乎寻常的纪律性。

要保证这种纪律性,靠的是严格训练。

要保证庞大的数量,就要靠制度建设了。

普鲁士的君主,恰好对创建军事制度一直很重视。普鲁士的历史并不悠久,真正成名不过是七年战争时期,至今不到一百年。

按照中国文人的看法,普鲁士在其最伟大帝国的时代,是一个标准的穷兵黩武国家,财政的八成半用于军事,以两百来万人口,武装八万多常备军,被称为和平时期的军营。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讲,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首先用这么少的人口,保证这么庞大数量的軍队,这不是穷兵黩武四个字就能解释的了的,他需要一整套制度来保证。首先是财政制度,其次是征兵制度,还有人口普查,行政管理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否则无法长期保持,而普鲁士将这套制度一直保持了下来。

一个穷兵黩武解释不了,而且在如此高强度的军事化下,普鲁士经济还在增长,腓特烈大帝临死时侯财政还大大结余。这又跟中国文人的思想冲突了,因为穷兵黩武的结果,可定是民生凋敝,甚至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就好像儒家批判商鞅变法一样,黑了两千多年,但在商鞅变法制度下,秦国没有大乱,而且维持了上百年的强盛,最后一统天下。

普鲁士这一套制度,让他崛起为强国,却在拿破仑的全民战争下,被打击的支离破碎。

然后是又一轮新的制度创建工作,主持者是沙恩霍斯特等人。

此时不改革也不行了,拿破仑击败普鲁士之后,除了割让了普鲁士一大半国土之外,还限制普鲁士的军事力量。拿破仑迫使普鲁士签订的《巴黎条约》规定,普鲁士军队总兵力在以后10年内不得超过4.2万人。

为了规避这一条约,同时也改革旧式的长期服役,甚至终身服役制度,建立后备兵役制度。沙恩霍斯特等人制定了这些规定:

逐步训练大量新兵,以满足普军战时扩编满员的需要,让步兵团和炮兵按其对新兵需要的数量让每个连中的3到5名士兵或更多的士兵休假,并征召同等数量的征兵区适龄青年入伍,进行为时一个月的训练后,让其回乡,再征召同等数量的青年,按这种方式月月轮换,直到其所培养的征兵区青年足够其急需时进行补充为止。

如此短的兵役期,如此之快的人员更替,目的是使所有青壮年都能接受训练,最终在必要的时候,达到全民皆兵的效果。所以规定20到35岁的适龄公民必须服役,以抽签方式确定人选,不得以任何方式豁免或替代。

通过这种办法1806到1813年,在规避了拿破仑规定的情况下,普鲁士使3.6万青年人得到了军事训练。加上现役的,普鲁士武装力量在1813年达到了8万多人。普鲁士还以速成兵为基础,建立了3支后备力量。以职业军官和军士以及退役士兵组成的预备役部队,以职业军官和军士领导的,服满2年预备役的预备役人员组成的后备军,以及后备军退役人员组成的民军。

通过这些后备力量,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后期,奇迹般的迅速武装起了24万人,最终在击败拿破仑之后,夺取了大量领土,让普鲁士确立为欧洲四强之一。

这套制度在拿破仑后期迅速展现了威力,就一直被坚持了下来,军队每年征招4万人,步兵服役3年,骑兵和炮兵的服役期要更长。每年军队都要同时征招新的士兵,与此同时那些已经完成其服役期的人员立即退。退役士兵进入预备役两年,预备役期间,每年夏季进行一次演习。之后退役进入民兵,民兵称为后备军,需要服役7年,七年后成为普通公民,不再对国家承担义务。

普鲁士人一直以为这套制度很好,可是任何制度都有缺陷,哪怕这套制度看起来很好,时间会慢慢找出破绽。

对俄战争中,普鲁士政府突然发现,当进行动员之后,后备军表现得非常差劲。由于长时间和平环境的疏忽,后备军表现的像一群乌合之众,军官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士兵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