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海战困境(1 / 1)
在周固的奏折中,简单的提了一些意见。
首先是领土的划分,将南部的泰米尔地区,跟锡兰合并,控制保克海峡两岸。
然后其他英属印度领地,划入非洲公司领地,跟西印度、孟加拉合并。这片广袤的次大陆将连为一体。不过印度尚存在大量的土邦领地,周固的建议是,继续保持这些土邦存在。先继承英国人的政策,待其他地区改革完成后,在讨论土邦问题。
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统一化。首先文字要统一,不过在近两亿人口中推行汉语,成本太高。但如果只局限于行政中,有可行性,也是必须的。
因此汉语将会被定位官方语言和官方文字,照顾到印度的民族和语言实在太多,汉语和汉字作为所有地区的官方语言之外,在不同民族区域,可以兼顾其他民族,采取双语进行官方文件记录。
通过科举强化精英阶层的汉语汉字水平,想做官,不问出身和背景,只要有学识,能通过科举即可,而科举的文字为汉字,初期可以兼顾其他语言文字,但会保留一些独立的,纯汉字考题,通过逐步扩大汉字考题比例,推动完全的汉字化。
这些奏折只是一个提纲,也不需要详细的条款,因为不会遇到特别的难度,因为非洲公司在印度扩张期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从印度河扩张到恒河流域,基本上大部分印度民族和宗教,非洲公司都碰到了。他们来进行这个统一化是最佳人选,也只有他们能够做到,并且印度次大陆基本上并入了非洲公司,他们做这件事,也是责无旁贷。
至于改革的成本问题,非洲公司会算这笔账,他们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统治,也是经过艰苦的改革,一次性投入大,但改革之后的长期运行成本却会降低。即便成本高昂,非洲公司也有足够的能力支撑这样的改革。
皇太子看过奏章之后,并没有太在意,他不喜欢周固这个儿子,同样也不喜欢印度,在他眼里,美洲要重要的多。
美洲的问题却让他一直头痛不已,治安战越打越激烈,枪支越没收越多,反抗越镇压越强。
海战也不让人省心,地中海方向的海军调动已经完成,两百多艘中国主力舰对抗一百来艘英法舰队,多次爆发激战,可结果让人很不满。接连三次双方加起来超过百艘主力舰的大型海战,竟然没有击沉一艘英国铁甲舰,当然也没有损失一艘己方铁甲舰。
铁甲舰的防护太硬了,硬到超过这个时代火炮的能力,双方都拥有复合型装甲,钢制线膛重炮,英国人为了追求大口径,甚至还主力炮还是前膛炮,口径高达402毫米。这样口径的巨炮,理论上都达到了二战水平,可为什么还是击穿不了防护装甲呢,原因很简单,火药技术发展之后,双方的火药基本上都还是黑火药,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只能用于民用。火药棉威力很大,但很不安全。
不过也正因为是使用黑火药,当前的冶金技术,才能保证在400毫米的口径,钢材还能支撑膛压,否则这么大口径的火炮,恐怕会炸膛。
历史上直到一战时期,海战中都极少有铁甲舰被大炮直接击沉的情况,规模最大的大炮巨舰海战,英德一战时期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双方都没有战列舰被击沉的记录。只有俄国海军这样的奇葩,才在对马海战中,基本被日本海军全歼。可那时候日本海军使用的火药,是苦味酸。
另外制约穿甲能力的,还有炮弹材料问题,使用渗碳钢或者钢铁的情况下,去硬碰同样材质的,有软木作为缓冲的多层复合装甲,无异于铁锤砸铁毡,不是一次两次能砸碎的。所以海战中多出现击伤,很少有击穿的情况。即便中国海军装备了昂贵的钨合金弹头,也无法一次性击穿英军装甲,而合金弹头的价格实在太贵,无法普及使用。所以最大的战果,也只是击沉了十几艘英军大型巡洋舰。
不过爆炸弹的普及,对人员的杀伤力巨大。中国先后伤亡了近万名海军士兵,英法联军牺牲的数量则更多,因为中国每次都能用更多的船,更多的炮跟英法联军作战。
看到海战僵持不下的情况,随着北美和印度战场分出胜负,护航需求降低,同时英国的主力舰也大都集中到了欧洲,已经不需要担心英国主力舰会出现在中国海域破交,因此护航只需要巡洋舰就足够了,大量主力舰继续往欧洲派遣。
同时战争中又有一批新舰下水,中国海军实力持续加强,又能往地中海方向派遣更多的战舰。盟友的海军也已经完成了编队,统统派到地中海去。
半年时间过去后,地中海方向的舰队规模已经达到了380艘一等铁甲舰,专门用来争夺制海权。至于巡洋舰等辅助战舰,反而较少,都散开到了其他海域,在全世界范围内绞杀英国的海运。
英国这样一个国家,失去海外资源的供应,他们连基本的粮食都无法保证。海军预计,更可能是封锁战术最后逼迫英国投降,而不是从正面直接摧毁英国舰队。
这时皇太子无法接受的,所以一场烦恼,尝试各种办法寻找突破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