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二十二 供销社(1 / 1)

加入书签

今天,对于国棉纺织厂的工人们来说,是个非常开心的日子。

发工资了。

在当下这个时候,发放的工资,也是有说法的。

全部都是要按照,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工资标准发放。

这一点,就连各地方政斧,都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改变标准的行为,更没有自行自定工资标准的权力。

全国上下,有成千上万个工种。

每个工种,统统都有着固定的等级工资标准。

在这个时候,想要拿更多的工资,只能通过升级评职。

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规定是1-8级的工资标准。

级别越小,工资越少。

级别越高,工资越高。

如农业工人,1级是32元,7级是70.40元。

机务工人,1级是33元,8级为99元。

服务性人员的工资标准,则略有变化,它们被划分为1-10级。

级别越小,工资越高。

级别越高,工资越少。

与生产一线的工资,正好相反。

厨师行业,属于炊事员序列,1级是89.50元,10级是27.50元。

秦淮南刚刚转正,所以拿到手的工资,也就是按最低一级的二十七块五发的。

看着不多,不过他是单身一个人,不用养家糊口的话,是完全可以过得舒舒服服,有滋有味的。

在下班之后,他就溜出去逛街了。

这个时候的老北京街头巷尾,到处洋溢着原汁儿原味的老京城味道。

那无处不在的时代气息,尤为古朴,纯粹。

比如,秦淮南他现在所在的,位于东城区中部的东四北大街,就是后来老北京城区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叶圣陶故居、海兰察府第、正觉寺…这些故址,都流传着历史悠久韵味。

当然了,相比起后世各种街区景点摊贩的繁茂,这个时代,是真的物资匮乏。

没办法,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这个时候的工业基础基本为零。

在这时候,国家从大局考虑,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把发展的重点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如此一来,许多关系民生的轻工产品,也就自然的,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另一方面,华夏没有农业机械,一直都是靠人畜操作,效率方面非常的低下。

后来耳熟能详的袁爷爷,在这个时候,也还没有正式推广杂交水稻,所以产量一直提不高,粮食方面也是非常的紧张。

如此一来,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物资,也就不能不匮乏。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来说,票证制度,还算是极大地,保护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至少,能够让那么有限的一点物资,让老百姓也能摊到一份。

如果国家不实行票证制度,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是什么东西都买不到的。

当然了,随之而来的一些麻烦,也是无可厚非的。

比如,如果没有相应的票证,没有足够配额的对应票据,很容易出现有钱也买不了东西的尴尬场面。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黑市,鸽子市场的悄然形成。

如果有遇到急需的物品采购,又没有对应票证的时候,就可以在黑市,鸽子市场里面淘换物品,或私下交易票证。

当然了,虽然存在即是合理,但这种行为到底是违法的。

秦淮南暂时没有去那地方的需求,所以他逛的是正经的街市。

六十年代的街市,压根就没有什么小摊贩。

能够正儿八经开门营业的,就只是供销社和国营的饭馆。

而秦淮南的目的地,便是供销社了。

供销社。

这个词,或许对于九零后甚至八零后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

但是,在这个时代,乃至七十年代,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词。

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一针、一线,还是家具粮食...几乎任何商品,都要到供销社去买。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因为,它,承载了六七十年代的一代人,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对于几十年以后的后世人来说,就都只有在记录片里,才能看到的“古老”画面了。

现在,则是一股脑地,怼到了秦淮南他的眼面前。

记忆与现实,就好像两张完全不同的照片。

高高的柜台,将售货员与顾客相隔开。

地上铺着的是绿白相间的瓷砖,两排刷着红油漆的木质货架,正对面的墙上,还贴有一圈手工的宣传画。

宣传画里面的商品,大致就是这家供销社出售的物品。

大致的扫了一圈。

那些挂在墙壁上,宣传画里的烟酒、麦乳精、乐口福,糖果茶叶...都是供销社的“热销品”,再配上好记的广告词,传播效果也非常好。

当然了,除了这些高档的商品外。

对于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普通百姓来说,供销社更多的是与柴米油盐有关。

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