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5章 克罗托内的抉择(1 / 1)

加入书签

狄奥尼修斯不但释放了他们,而且还赠给他们一些礼物。

这些布鲁提和卢卡尼亚战士原本以为被俘虏的下场会很悲惨,没想到居然会受到这样的待遇,连连感谢天神庇佑。

带着对狄奥尼修斯的感激,大部分战士还是踏上了回阿斯普鲁斯图姆城的路途,只有少数人犹豫良久,决定往西走,不经过克拉佩提亚,而是翻越欧费米亚平原与布鲁提山区之间的山间小道,回到自己的家乡……

………………………………

而在这一天,败退回阿斯普鲁斯图姆的戴奥尼亚第四、第五军团总共伤亡达4000多人,有一大半都是在撤退途中遭到的损失。

尤其是第五军团第一大队全军覆没,还包括第五军团长德拉克斯也消息全无,无论是对全军士兵,还是对斐利修斯、埃皮忒尼斯等军队高层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无比自责的斐利修斯毕竟是在波斯征战中见惯了生死和胜负的老将,大会战失败之后,他立刻意识到局势对戴奥尼亚极其不利,他必须要振作起来,尽快再建立起有效的防御,阻挡锡拉库扎军队入侵戴奥尼亚的领地,为戴弗斯率主力部队返回赢得时间。于是,在阿斯普鲁斯图姆城,他对大败之后的第四、第五军团进行整训,并亲自兼任第五军团军团长。

埃皮忒尼斯在此刻也放下了心中的骄傲,积极的配合斐利修斯训练士兵,同行政长官阿加西亚一起商议如何增强城市的防御。

同时,斐利修斯还向克罗托内派出了一支弩炮部队和工程营以增强克罗托内人的防御,因为锡拉库扎人拥有努炮,克罗托内如果没有,会增加守城的困难。根据新编的《戴奥尼亚军法》守城一章中专门提到过“要以弩炮对抗弩炮”的原则。克罗托内作为戴奥尼亚南面边境的重要盟邦,万万不能被占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斐利修斯不再顾忌军务部提出的弩炮不能泄密的要求。

另外,斐利修斯还派出快马去追回押送了500多名洛克里俘虏去图里伊的队伍,他希望能用这些俘虏换回被俘虏在锡拉库扎军中的戴奥尼亚士兵。

这一次会战的失败也让他变得更加谨慎小心,他还派人向图里伊元老院送去急信。因为他担心:锡拉库扎人会绕过克罗托内而直取城小人少、防御相对薄弱的克里米萨,希望元老院能够派一个新建军团进驻克里米萨。这样一来,阿斯普鲁斯图姆、克里米萨、克罗托内这三座城互为犄角,能够相互支援,其防御更有厚度、也更有层次、更为安全。

西普洛斯率领的特里纳溃兵最终并未跟随戴奥尼亚人进入阿斯普鲁斯图姆,而是进了克罗托内城。因为阿斯普鲁斯图姆城小,无法容纳这么多人长期居住。而且特里纳士兵的加入也会增强克罗托内的防御力量,克罗托内高兴还来不及,根本不在乎特里纳人所消耗的那点口粮。

要知道,克罗托内和特里拉的军队在这次会战中属于难兄难弟,正好分列联军的两翼,是对方援军袭击和拦截的直接目标。特里纳人在坎帕尼亚雇佣军和锡拉库扎水手的联手追击下,最后逃出来的不到4000人。而克罗托内人在锡拉库长援军的袭击和雇佣骑兵的持续追击下(努米比亚和凯尔特骑兵在受到第五军团第一大队的拼死截击后,为了泄愤和将功赎罪,一部分骑兵拖住戴奥尼亚人,等待步兵前来合围,另一部分则转向东北追击西里庭和克罗托内溃兵),最后到达城内的才8000多人。

双方都损失了将近一半以上的公民。

西普洛斯在悲痛之余,也暗自庆幸事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让特里纳民众早早的都撤往了戴奥尼亚的布鲁提地区,他不需要再担心他们的安危。

而几年前经历了惨败的克罗托内民众在再一次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而在悲痛之余,他们更担心为锡拉库扎大军踏上克罗托内的土地,克罗托内能否抵挡住这支庞大军队的进攻。

克罗托内军队加上特里纳的溃兵,还有不到2000人的西里庭人,总共约有14000多人,再加上议事会紧急动员自由民参战,估计能有两万人守城,因此克罗托内的将军们有了一些信心。

在紧急召开的、扩大的千人议事会上,当有人提起:克罗托内现在损失惨重,是不是应该考虑同锡拉库扎人停战,就像以前同戴奥尼亚停战一样,以便恢复实力。

这个提议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就连一向惯于顺应形势而妥协的吕西阿斯也义正词严的进行了驳斥,他大声说道:“诸位,锡拉库扎与戴奥尼亚不同,僭主狄奥尼修斯在占据如此大优势的情况下,决不会用与我们签署相对平等的停战协议,一定会想要让我们伟大的克罗托内成为他的奴仆,让我们缴纳高额的贡金,让我们的公民为他四处征战而流尽鲜血,甚至将我们的民主政体改为和锡拉库扎一样的独裁政治,就像他在西西里其他希腊城邦所做的一样!……

而且克罗托内成为锡拉库扎的所谓同盟城邦之后,我们还要面临我们的死敌洛克里的欺凌,因为洛狄奥尼修斯娶了洛克里首席将军德摩多卡斯的妹妹为妻,洛克里是锡拉库扎入侵大希腊的帮凶,它在狄奥尼修斯眼中地位自然比克罗托内有高得多。这样一来,洛克里可以借着狄奥尼修斯的权势来羞辱我们,甚至撰取属于克罗托内的利益!公民们,面临这样一个非常有可能发生的未来,你们愿意向锡拉库扎臣服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