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章 天气预报(1 / 1)

加入书签

……

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

当所有思绪都一点一点沉淀~

爱情究竟是精神**~

还是世界末的无聊消遣~

香烟~氲成一滩光圈~

和他的照片就摆在手边~

傻傻两个人~笑的多甜~

……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

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

也许像谁说过的贪得无厌~

活该应了谁说过的不知检点~

总之那几年~感性赢了理性的那一面~

……

和刚刚的曲风完全不同,林在山在这首《阴天》上的唱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有点慵懒,有点缱绻。

就像阴天时,一个抽着烟的中年男人,把自己陷在不开灯的房间里,让思绪透过一滩光圈一点一点沉淀。看透爱情的他,歌声仿佛变成了精神的**,软化着人的灵魂,打磨掉着人心底的边边角角。

慢慢聆听,会发现这首歌对爱情描写的细腻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感性的人能从歌中听出理性,理性的人能从歌中听出感性。

浑然天成,犀利至极。

不谈曲子和唱功,光是令人心沉静下来的歌词,就足够让人陷进去了。

给林在山出题的奎玉,见林在山拔刀亮刃,竟闪耀出了一瞬间就能劈进人心的爱情刀光,颇为感触——

这大叔好强!

他过去20年不光沉淀了音乐,还沉淀了与众不同的人生。

他背后到底有多少故事?

只半首歌的时间,奎玉就对林在山的人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朴大成等人听了林在山将天空变色的演绎,亦是深深感叹。

不管这首歌是不是这大叔现场做的,能把爱情通过阴天来描写的如此贴切,这都是天才所为啊!这是有过丰富人生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马晓东见林在山将令人思考的爱情哲理,通过相合的旋律所展现出来了,对林在山再次刮目相看。

这哥们儿曲子做的真好,就像一张柔软的网,也像一个午后令人思绪万千的阴天,从人的耳朵一直覆到人的心里,让人无法抗拒。

弹了一段似是阴天时才会流泻出的SOLO旋律,林在山继续唱着李大师的这首情感之作——

……

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

当所有思绪都一点一点沉淀~

爱恨情.欲里的疑点~盲点~呼之欲出~那么明显~

……

女孩~通通让到一边~

这歌里的细微末节就算都体验~

若想真明白~真要好几年~

……

回想那一天~喧闹的喜宴~

耳边响起的~究竟是序曲或完结篇~

感情不就是你情我愿~

最好爱恨扯平两不相欠~

感情说穿了~一人挣脱的~一人去捡~

……

男人大可不必百口莫辩~

女人实在无须楚楚可怜~

总之那几年~你们两个没有缘~

……

这口气,这情怀,关于爱情,石破天惊的诞生和善始善终的消逝,在短短数行歌词里滴水不露的书写出来了。

林在山的歌声是磁性温暖的,也透着一种理性的冷漠,仿佛就是要告诉众人:没有了爱情的日子,照样得往下过。

没有切实恋爱过的孙玉珍,听着《阴天》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对爱情的期望越高,失望越高,别把爱情这东西看得太精妙;

恋爱着的人听《阴天》,会想到居安思危——虽然你们情比金坚,但谁也说不准明天会不会情场失意,从此和传说中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行同陌路,两不相欠。

而失恋的人听这首歌《阴天》,会有释然,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天涯何处无芳草,哭哭涕涕呼天抢地那实在没必要,因为你现在的娇情,会让你错过了缘份的花花草草。

盛夏的午后,褪了色的木吉他,声声的弹拨,伴着林在山低沉略带沙哑的磁性歌声,形成一种细微易碎的感动,在会议室这些人的胸口里慢慢的化开,将心拉扯过时空的阻隔,渐渐的沉淀。

漫不经心的调子,却被林在山唱出了刻骨的悲伤。

这悲伤又在心湖中荡开去,漾成一圈一圈、愈来愈浅的涟.漪。

在岁月的熨烫下,仿佛又恢复了平静。

最终,化为一道对爱情的感悟。

这就是阴天——

……

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

当所有思绪都一点一点沉淀~

爱情究竟是精神**~

还是世界末的无聊消遣~

香烟~氲成一滩光圈~

和他的照片就摆在手边~

傻傻两个人~笑的多甜~

……

傻傻两个人~笑的多甜~

……

慢板的情歌,最适合如今林在山这条磁嗓来演绎。

他的声音里没有太多技巧,仿佛只是唱给自己的心灵去听,却把别人都给听醉了。

在这首歌上,他始终都在用一种举重若轻,若即若离的态度去面对爱情的来去。

那有如自呓般的,高高低低的旋律,透露出的却是看透世事变幻苍凉的无奈,和淡淡的伤感。

惟有这样的音色,才会声声的打动那一颗颗在进退中游移不定的心。

吉他的尾音落下,窗外的天空却似乎还没放晴。

所有人都安静了,都在回味着林在山这首几近完美的“即兴之作”。

朴大成都忘了给林在山鼓掌叫好了,也没人再交头接耳了,他们都被这首歌给打动了。

马晓东都不得不在心里给林在山点个小赞。

这老炮在这首歌上运用的所有音乐技巧都是上乘的,从词到曲到唱,都堪称完美。

这首歌要是拿出来发行,相信都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