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章 没落王朝(1 / 1)

加入书签

“相公……”

“怎么了?不是说好了吗?今日不哭的。”

“秀秀……秀秀今日开心!”

“真是搞不懂啊,不开心要哭,开心也要哭,还真是水做的!”

李思钰怀抱着崔秀秀,两人看着房中两根红烛噼啪炸出明暗火花。

“没有八抬大轿,没有明媒正娶,会不会委屈你?”

“才没有呢,秀秀很喜欢。相公,咱们做的是不是过分了?”

“嗯……有点。不过问题不大,了不起你家相公以后装孙子。”

“净瞎说……相公,秀秀要是……要是没有孩子,相公还要不要秀秀?”

李思钰心中叹了口气,这女人终于把这事说了出来,安慰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了不起以后收养一个就是了,……要不……秀秀再给相公找个女人?”

李思钰促狭的挑起崔秀秀小脸。

崔秀秀却认真道:“嗯!”

“你还真答应了?”

“相公需要个孩子。”

李思钰一翻身压住崔秀秀,盯着她的媚眼笑道:“那就先吃了你!”

“好啊!秀秀才不怕相公呢!”

风歇雨住……

“相公,你觉得小樱如何?”

“小樱?她又闹出幺蛾子了?”

“没有,秀秀觉得小樱应该是个好生养的女人。”

“啥?”

李思钰一惊,差点没被这话雷死。

李思钰正色道:“以后这话可别在他人前说。不是,你这么聪明的女人咋就没看出来小樱和虎子是一对吗?”

秀秀疑惑不解问道:“虎子那憨头憨脑?”

李思钰有些气恼她乱点鸳鸯谱,捏住她的秀挺鼻子一阵晃动。

“你啊就是瞎操心!这事儿可不许掺和,要不然就家法伺候!”

李思钰话语说对了一半,甚至还没一半呢。少男少女相互爱慕也属正常,小樱多次找虎子麻烦也是事实,可这些只能算是懵懂期,两人还都没弄清咋回事呢,不过这种事情急不来,等他们哪天开窍,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李思钰夫妻俩房内打情骂俏,外面的世界依然混乱肃杀。

朝廷联合诸多节度使共伐河东,结果除了北线胜了几场,让河东损失惨重,南线可谓损失惨重,孙揆连同其朝廷十万禁军,一战十不存二三,若不是李思钰的介入,这主将孙揆也会被李克用砍了脑袋。

损失如此惨重,朝廷威严尽失,天下节度使本就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若这次河东之战赢了还好,可是输了,而且输得还很惨,这就更让天下节度使不把朝廷当回事。

别的就不说了,但这巴蜀之地却是朝廷退路之地,必须要说一说的。

唐末,从安史之乱后,皇帝多次逃亡川蜀,这川蜀之地是险要之地,一旦占据重要关寨,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按理说朝廷的退路自然要好好经营,避免动荡,可结果不是这样。有一句话说的好:天下未乱蜀已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从黄巢叛乱开始,这蜀中就没平静下来。若要李思钰所言,朝廷就不该进行一场河东之战,应该把十万禁军全部杀进川蜀,平定内乱,稳定蜀中局势,甚至皇帝把帝都迁往成都都是可以的。

结果不是这样,朝廷而是两线开战,一面以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主持西川事务。一面进行河东之战。

说道西川就不得不提宦官田令孜,田令孜这个宦官是依靠僖宗掌权,后来黄巢打到了长安,田令孜挟持了僖宗跑到了成都,后来黄巢被打败后又返回长安,这种来回跑来跑去进行了两次,最后田令孜惹得所有人都反对,也怕另一个宦官杨复恭把他弄死,就带着一些人投靠他的大兄陈敬瑄,而此时的陈敬瑄正是西川节度使!

朝廷认命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可陈敬瑄兄弟俩哪里会让出来?不让怎么办?

打呗!

打是要打,可这也得有兵才是,于是派韦昭度与顾彦朗出兵讨伐,朝廷若不用王建那批人还好,偏偏还征召了王建。

韦昭度是个文官,顾彦朗是个纨绔子弟,打仗他们两个都不行,其实从这也能看出来一点端倪,正如河东之战使用孙揆一般,朝廷已经被武将整怕了,不敢使用武将了。

十几万人把成都围住,效果还算不错,眼瞅着就要破城,韦昭度却害怕,怕王建把他宰了!

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若是河东那些兵马全部押在西川这个赌桌上,王建还真不一定能做大,可事情就是如此,朝廷可谓丢了夫人又赔了兵!

没了川蜀,朝廷的结局基本上已经确定了下来,终究无力回天!

这些事情距离李思钰太远,他也没有心力去介入,再说他也不想问。

一个没落的王朝,内部烂透了,纵然想当忠臣都不可能,这不是战阵厮杀,无数扯后腿的都盯着呢,得力不讨好,历史已经证明了无数次,每个没落王朝都会出现英雄想要力挽狂澜,可为何都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这些人不是奸臣,是忠臣就要接受没落王朝下的黑暗和枷锁,这样背负的大山,还不如一把推到重建呢,否则只能给后人留下无数叹息声。

李思钰不想做英雄,他可不打算如此憋屈活着,为那些嘴里忠义,却使劲扯你后腿的王朝去死,他做不到!

家、国、天下,每个人都会死,每个王朝最终都会走向灭亡,早死早亡又有什么关系?他只需要挡住北面敌人,给后来人制造可能罢了,李思钰一直就想看看那个时代的大宋若没丢燕云,世界究竟会有什么变化?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