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母仪天下(1 / 1)
第二天一早。
清之先生回到了秉义山庄。
我知道这两天拉下了不少功课,便自觉自愿的回到书房。
开课之前,我还是把云鹏之事简单说了一下。内心些许忐忑问道:“先生,我这是在操弄人心吗?”
郑先生沉思一会,悠悠道:“虽是操弄,却是光明正大,犹如煌煌大道,让人说不出什么错漏,便是良策。”
听先生这么评价,我便坦然,然后缠着先生讲杨皇后的事情。
郑先生叹道:“与莒,你未雨绸缪...宫里这条线,迟早都要走的。没想到你刚拉上赵如松,又眼望杨皇后...你身后,定有高人吧?”
我正欲将王奎的事和盘托出,就听得书房门口一阵疾风般的脚步声,快速而不凌乱...
虞管事的声音随之传来:“小王爷,提举皇城司赵如松到了...”
书房门旋即被推开。
除了赵如松,山庄里没人胆敢不请自来。
我抬眼一看,来人阳光俊郎,五官如刀刻般分明,有棱有角;头发乌黑茂密,一双剑眉下配着一对细长的桃花眼,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觑;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严峻。
这人正是沂王府偷瞄过的赵侍卫长。
赵如松显然认识郑清之,朝他平心静气拱手道:“郑先生,劳烦你暂时回避一下,我跟王爷有几句话单独说...”
郑先生何尝不知他的来意,笑盈盈道:“好,好,我暂且去院子里透透空气...”
郑先生边说边往门口走,经过赵如松身边时,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显然是老熟人...走到门口,朝虞管事摆了摆手,示意他离开,便反手带紧了房门。
我正在揣摩对面这位葫芦里卖什么药。他竟然撩起长袍,噗通一声就给我下跪,直直得跪在地上抱拳道:“小王爷,我赵如松此生跪天跪地跪皇上跪父母,今天这一跪,权当是把心里头想说的话,一口气全说了...”
事出意外,我愣在那里好一会,等我弄明白,赶紧跨步向前,用劲搀起他,急急道:“赵兄,论官阶您比我高,论年龄您比我长!千万使不得啊。要折煞小弟!”
赵如松紧紧抓住我双肩:“可论孝道,我远不如您啊...刚才过来的时候,云鹏已经带我去佃户家看了,我爹被照料得细致入微,好得不能再好...”
我赶紧打哈哈:“你我都为皇上跑腿,自是一家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赵如松也笑了:“如此甚好!这以后,您的事也是我的事!有用得着我如松的,义不容辞!”
我抱拳道:“赵将军,自沂王府见您第一眼,我就觉得咱俩有眼缘。若蒙不弃,以后你我兄弟相称?”
赵如松激动的握住我双拳道:“好,好,兄弟相称!”
我推开窗子,朝院子里的先生挥了挥手,示意他进来。
郑先生再次进入书房,我笑滋滋道:“先生,我与赵兄自即日起兄弟相称,你要做个见证!”
郑先生喜上眉梢,笑道:“这个自然,你们两个毛头小伙,以后谁悖了兄弟情分,我定找来戒尺打屁股。”
赵如松呵呵笑道:“国师见证,岂敢违逆!”
三人便不分主次,坐定饮起茶来,天南地北,畅所欲言,无所不聊...
约摸半个时辰后,赵如松起身告辞,我强留不成,索性定下了聚餐日期,方才同意赵兄离开。
送别赵如松,我和郑先生折回书房,继续缠着先生,非要听杨皇后的事情不可...
郑先生拗不过我,便开口道:“与莒,杨氏身世是成谜...”
“啊?”
“从某种意义上讲,杨氏和你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生,不会那么巧吧?”
“至少开局雷同,至于后续发展,就看你造化...”
“先生,你说的越神乎其神,我就越好奇...”
“那好,今天暂且把功课先放一放,我就跟你好好讲讲杨氏,说是生平事迹也好,传说也罢,亦或是发迹史...总之,杨氏就是一部励志故事,于你,有太多的借鉴...”
“那我洗耳恭听!”
“官方的信息是,杨氏出身卑微,生父不详,不知籍贯甚至姓氏...”
“我所掌握的信息是,杨氏出生在浙江严州青溪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后,由养母张氏抚养成人...”
我暗想:怪不得杀父之仇难以得报...
“养母张氏,是教坊乐女和杂剧演员,唱功了得,才艺双绝,偶获机会进宫給高宗朝吴皇后献唱,即为吴皇后所钟爱...直至后来,吴皇后对宫里其他乐部艺人的表演很是不满,屡屡想起张氏的歌声...遗憾的是,彼时张氏已仙逝,宫内办事的为了交差,将她的养女杨桂枝送到了吴太后的面前...”
“那年,杨氏一十二岁,被称作‘则剧孩儿’,杨氏不仅仅聪明、漂亮,唱功了得,又能歌善舞,且‘善通经史,能小王书’,再加上‘举动无不当后意’,吴皇后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丫头,一听歌声更是赏心悦目,不觉心情大好,再看她舞姿翩翩,恰如蝴蝶满场飞,当即爱不能舍,便将她留在身边,一留就是二十年...”
“而当时还是嘉王的宁宗因时常到皇后后宫家宴,得以遇见杨氏,此时的杨桂枝已出落得楚楚动人,自然引起了赵扩的注意,杨氏也有察觉,就经常与宋宁宗眉目传情。如此一来二去,两人情愫暗生...”
“直到宁宗登基,吴皇后成为太皇太后...有一次,宁宗帝拜谒太皇太后时,趁太后不在身边,对杨氏得幸成功,自此,宁宗茶饭不思、魂不守舍...”
“那么,宁宗为何会对杨氏一见钟情,一眼千年呢?是因杨氏身上有着一般宫女所不能比的优势,一来是容貌,端庄耐看;二来是才华,她知识渊博,会写诗,还精研书法,能歌善舞;三来也是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她深得吴太后喜爱,随时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宁宗...其实,这一切,都被太皇太后看在眼里,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年),吴太皇太后设宴,郑重其事地把杨氏赐予宋宁宗...”
“彼时,杨氏已经三十三岁,年长宁宗六岁,在那个年代,连超级剩女都算不上了,但她却迎来自己迟来的爱,人生一路开了挂,同年被封为平乐夫人,三年封婕妤,五年进婉仪,六年进贵妃,人生就如开了挂...”
“巧合的是,这一年,韩皇后病逝,立后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让她离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了...权臣韩侂胄提出的新后人选却不是杨贵妃而是曹氏,他的理由是杨氏心机太重,善于权术,将来必定不好驾驭...”
“杨氏通过伺皇太监知道此事后,设宴款待宋宁宗,席间她美目盼兮,似水柔情,载歌载舞,又把宁宗带回了初遇时的旧时光...嘉泰二年(一二零二年),她以四十岁年龄,被册封为皇后...”
“杨氏以三十三岁并不年轻的年纪,能在宫里扶摇直上,除了运气,更重要的是有手段...为了改变卑微的身世,她引同乡庠生杨次山为兄。也就是说,她是在认杨氏为兄长后,才有了姓...宁宗原配韩皇后去世后,她迅速打败受太师韩侂胄支持的贵妃曹氏登上后位...紧接着,便通过杨次山联络权相史弥远,铲除了政敌,捶杀了当朝太师韩侂胄...”
郑先生所云,均是史实,我却如同在听说书一般,不觉荡气回肠。
郑先生讲完,长长吁了一口气:“与莒,你迟早要和杨皇后有交集的,有何感想?”
我若有所思道:“先生,说实话,我的感悟就是,千万不要跟她玩心机!”
郑先生笑盈盈道:“哈哈,你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千万别跟杨氏比文采,她写的这句‘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寂寞闲庭中空看早春之色,她将自己投射在随风摇曳的柳枝中,对影自怜,身段纤细、步态娇弱,用纤弱的柳枝来讲述自己低微的出身...”
“你可能想不到,杨氏的书法和画作常常会署名’杨妹子‘这三个字,把这么乡间市井的名字,用于如此清新雅致的书画作品里,实在是闻所未闻...”
“杨皇后还是贵妃时,就爱设置场景,教宁宗和她一起扮演唐明皇和杨贵妃,杨氏为此留有诗句‘海棠移向小窗栽,高叠盆山合复开;将见红葩斗新艳,君王应为探花来’...”
“比起年轻时的争奇斗艳,作为皇后的她如今更加优雅持重,辅佐皇上,总领六宫,母仪天下,即便妆容减淡,她依然有办法让宁宗时时会回到自己身边...这就是杨氏过人之处...”
“与莒,为师还要提醒你,杨氏在政治上,堪比其他后宫更成熟...她多有体恤百姓之举,出身民间的她深知浙江百姓苦于一种叫“生子钱”的重赋,便数次建议宋宁宗取消这种重赋,这是她惠泽百姓的善举。另外,对于自己的兄长杨次山,她也孜孜教诲,严于律己,可以说,是杨氏促使杨次山成为一代贤臣,现杨氏一门显贵而不为恶,没有做出过欺压百姓之事,这也大大有别于唐朝杨贵妃的杨氏家族...”
自郑先生重点提及杨皇后的文学修养后,我便留意去搜集和拜读她的习作,一一读来,感触颇深,杨氏确实是皇族女性中少有,书法绘画更是女性之第一人。
随着我接触到她的诗词歌赋愈多,仰慕就愈多,我将之悉心整理成集,命名为《杨太后宫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