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一章 满清退军,崇祯狂喜!(1 / 1)

加入书签

京师,紫禁城,武英殿。

崇祯看桌案上那厚厚的求援奏章,叹了口气,对身旁的王承恩缓缓道:“大伴,你说是这是怎么了?”

“自从朕登基以来,宵衣旰食,朝五晚九,须臾不敢懈怠,但国内仍然流寇四起,关外建奴更是连年犯边,如今已经是第四次入塞劫掠我大明,难道这大明江山真要在朕手中断送了吗?”

察觉到崇祯意志消沉,王承恩双目含泪,劝道:“皇爷,古人云,多难兴邦,国家虽然板荡,然不缺忠臣孝子,将士们仍在浴血厮杀,只要皇爷振作精神,必定能重聚忠臣义士,平贼灭虏,中兴我大明天下的。”

对于王承恩的激励,崇祯早已习以为常,心中已经泛不起任何一丝波澜,叹息道:“大伴,你也不用安慰朕,你看看这些求援奏章,哪怕是朕百般催促,但各地的勤王大军却找各种理由驻足不前,诸将如此畏惧建奴,何谈抵御?”

对于现今的情况,天天陪伴着崇祯的王承恩安能不知,但事已至此,徒呼奈何。

“陛下,首辅大人求见!”

然而,就在这时,殿外却转来小太监的声音。

崇祯闻言,虽然他不知道这个时候刘宇亮来找自己干什么,但仍向身旁的王承恩示意。

王承恩会意,当即大声道:“陛下有旨,宣首辅刘宇亮觐见!”

很快,大明首辅刘宇亮便一脸得色地走进了东暖阁。

见到崇祯,当即猛地跪地,道:“陛下大喜呀!”

接着,刘宇亮便在崇祯那不可置信地注视下,道:“陛下,各地来报。”

“建奴不知是何原因,先是直隶多尔衮所部,多铎所部,而后依次是漠南蒙古诸部退往长城墙子岭墙子关和青山关。”

“而建奴岳托,杜度所部则是驻军牛栏山,看样子似乎是要退出我大明。”

“直隶危机即将自解,贺喜陛下啊!”

刘宇亮将直隶各地传来的消息总结了一番后,当即禀告给崇祯。

毕竟满清军队的变故,自然是一直与满清大军在直隶区域交战的明军最先得到消息。

并很快便传递到了大明京师。

而最先得到消息的,当然是掌控了大明中枢的内阁。

至于锦衣卫?

那在崇祯上台的时候就被文人忽悠瘸了的崇祯削弱,实力十不足一了。

听到刘宇亮的话,很久才反应过来的崇祯不由满脸兴奋道:“真的?”

“陛下,千真万确!”

“这可是整个直隶各个地区的明军传来的消息汇总而来。”

“毕竟一个地方可能作假,所有的地方不可能全部作假吧?”

刘宇亮拍着胸脯肯定道。

毕竟这可是从九月以来,一直到现在三个多月之中他听到的最好消息了。

他当然要几番论证,没有问题才会来向崇祯汇报。

在刘宇亮这里再次得到确认,崇祯再也无法按捺他内心的喜悦,大笑道:“好,好,好啊!”

随即,他转头看向仍然跪在地上的刘宇亮,让其起身之后,这才道:“刘卿,既然建奴准备撤军,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你们内阁准备怎么安排?”

虽然此前刘宇亮还并未想过此事后续的安排,但稍作思考后,便回复道:“陛下,不管建奴是因为什么原因退军,但臣认为陛下应该尽快催促,并汇拢各地而来的勤王大军,择一能征善战之将领带领,将建奴彻底赶出大明。”

“而且我们还需要从建奴手中夺回一些财物,以及解救一些他们抓去的汉人,毕竟他们都是我大明子民。”

“另外,还要尽快夺回此次建奴入关的长城墙子岭墙子关和青山关,便在长城防线严加警戒,加强大明长城防线,防止建奴再行第五次,第六次入关,危及京师,危及陛下!”

“如此一来,陛下才有更多的时间整肃国内,训练大军,剿灭贼寇,甚至北伐建奴,中兴我大明!”

刘宇亮越说越兴奋,似乎他已经见到了崇祯在他的辅佐之下,完成了大明中兴一般。

崇祯闻言,也是内心狂喜,满脸激动,他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觉得内阁首辅是如此顺眼。

也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觉得他自己还有中兴大明的可能,不再像曾经那样,日日殚精竭虑,但却总是越做越错,越错越做。

“刘卿所言极是!”

“那依刘卿看,现在我大明应该选择谁作为大军的统帅呢?”

刘宇亮当然知道崇祯这是在没有建奴的威胁之后,又开始有了平衡各方势力的想法了。

毕竟当前在大明,能够算是能征善战的将领无外乎就是名气最高,正在直隶抵抗建奴劫掠的卢象升。

除此之外,刚被调回不久的孙传庭和洪承畴也算。

至于能打的就更多了,比如左良玉,刘光祚,曹变蛟,祖大寿,吴三桂……等等。

这个时候也算是人才济济,不像是崇祯十五年以后,能打的要么投降当汉奸,要么战死了。

不过现在卢象升为崇祯所忌惮,甚至还派了太监去其军中监军。

而孙传庭据说也与杨国嗣不合,刘宇亮没必要为了一个孙传庭去触怒杨国嗣。

那就只有洪承畴了。

“陛下,臣建议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统帅各路勤王大军,将建奴彻底赶出我大明。”

“而后更是可以和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驻防长城防线,防御北方建奴!”

“好!”

崇祯闻言,当即拊掌道:“刘卿真不愧为大明之栋梁,就按照卿的意思去办。”

对于刘宇亮所推荐的洪承畴,崇祯还是有一些印象的。

知道他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这些年里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更是刚刚被调到京师。

总得来说,洪承畴是一个可用之人。

当然,最关键的是,刘宇亮并未推荐他已经有些忌惮的卢象升,这让他甚为满意。

“遵命,臣告退!”

刘宇亮见此,当即领命离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