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李正的提议(1 / 1)
旅顺,城主府。
赵武领军占领盖州的消息很快传回,与其同时传回的消息还有满清最近的局势变化。
于是,刘普当即找来了李正和贾钟这两位麾下的文官进行商议,最好能在此次满清变局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在李正和贾钟两人一一浏览了刘普所给出的情报之后,作为汉王府长史的李正当先拱手道:“殿下,在多尔衮除掉满清入塞大军中的统帅岳托和杜度,将满清正蓝,正红,镶蓝三旗,以及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纳入到麾下之后,再加上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三兄弟本就掌握在手中的正白,镶白,镶红三旗,可以说其已经掌握了满清超过八成的主力军队。”
“更别说皇太极之前派出的镶黄旗更是被我军所重创。”
“如此一来,皇太极手中所掌控的满清主力还不足多尔衮手中的一成。”
“哪怕皇太极仍然是满清皇帝,是满清最高统治者,手握满清大义,但他也绝对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多尔衮应该很快就会帅军归来,攻取盛京,从皇太极手中接过满清大权。”
“而一个强大的满清肯定是对我们不利的,与其如此,我们还不如和皇太极谈判,支持他和多尔衮抗争,并从他手中得多我们现在所需要的领地,粮食,原料,劳动力。”
“相信在他如此危急的局势之下,他会和我们妥协的。”
尽管李正的建议让刘普很是动心,但他仍然踌躇道:“不管怎么说,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他们难道不会联起手来先对付我们吗?”
“毕竟多尔衮和皇太极之间的争夺是他们内部的斗争,我们他们哪一方获得最后的胜利,登上满清皇位,我们都是他们的敌人。”
李正闻言,自信一笑,道:“殿下,臣以为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我记得殿下曾经告诉过我,在努尔哈赤死后,原本应该继位的本应该是多尔衮,只不过他当时的年龄太小,不足以稳定当时的后金局势,这才让一部分后金高层将皇太极推上了汗位。”
“但皇太极上位之后,为了稳固他的地位,先是处死了多尔衮的母亲,后夺取了好几位旗主手中的权利,收缴了他们的兵权,这才将后金牢牢地掌控在了手中,哪怕是后来已经掌控了正白,镶白,镶红三旗的多尔衮三兄弟也不敢生出夺位的心思。”
“这也是他能够在短短数年之间,西征漠南蒙古,东伐朝鲜,击败大明,建制称帝的最重要原因。”
“但这在多尔衮看来,这一切原本都是属于他的,都是皇太极夺取了本就应该属于他的一切。”
“而这次也是因为皇太极的失误,低估了多尔衮的魄力和决心,在满清主力还未退回辽东的时候就想着削弱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才让多尔衮钻了空子,夺取了入塞大军的军权。”
“现在多尔衮有了夺回他认为本就属于他一切的机会,如若皇太极不妥协的话,殿下觉得他会放过如此天赐良机吗?”
“而皇太极会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利,将他和他这一脉的性命全都交到多尔衮的手中吗?”
“要知道皇太极对于多尔衮来说,不仅是夺位之恨,还有杀母之仇。”
“从多尔衮反叛开始,双方就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存在了。”
“只要一方未彻底倒下,那么另一方将寝食难安。”
李正的话无疑是解除了刘普心中的疑惑。
如今听了李正的话,刘普这才想到多尔衮和皇太极的恩怨可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
而且除了李正所说的夺位,杀母之外,可还有夺爱之恨啊!
前世的那些满清余孽们不是总搞什么孝庄秘史,多尔衮的情仇么?
之前在皇太极的实力及威望镇压下,多尔衮当然不敢反抗,甚至都只敢将那些不该有的心思深藏在心底。
甚至在原本的历史之中,直到皇太极死去,这才掌握了满清的大权。
但此次因为皇太极的疏忽,而让多尔衮提前获得了他数年之后才能拥有的实力,这不就是给了他报仇夺位的机会么?
但如若要支持皇太极,同多尔衮开战的话,自己现在就一万多大军,也势必要损失惨重。
虽然自己的军队很强,很能打,但这也不是自己想看到的。
于是,刘普当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然而,李正却是笑道:“殿下,我们就算支持皇太极,但为什么一定要为了他和多尔衮拼命呢?”
“我们所需要给皇太极提供的不过是让他在他与多尔衮交战之时,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让他能够安心和多尔衮交战罢了。”
“毕竟皇太极被多尔衮推翻几乎已成为必然,我们没必要为了他耗费太多的心思。”
“而且,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不损耗太多力量的情况下,从皇太极那里获得我们领地所缺少的东西,以及让满清在多尔衮和皇太极夺权的过程中损耗更多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也没有任何损失吗?”
“而且还可以根据局势的变化,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也犹未可知。”
这时,一旁的贾钟也拱手道:“殿下,臣也赞同长史大人的提议。”
“甚至我愿亲自出使盛京,为殿下促成此事。”
如今心中的顾忌随着李正的话全部消逝,刘普当然不会犹豫,当即下令道:“好,此事就由李正你全权负责,由赵武和贾钟配合,我授予你临机决断之权。”
“臣领命!”
得到了刘普的授权,李正和贾钟当即领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