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工具人淳于越,祖龙的谋划(1 / 1)
在高要生动详实的讲解下。
这下。
嬴政的内心再也没有任何问题了。
甚至在嬴政的内心里。
已经开始把高要说的这些东西。
串联到了一起。
大秦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毫无疑问,法家治国,太过严苛,百姓们根本承受不起。
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
外儒内法,启用儒家治国,让百姓们熟悉天地君亲师的概念。
怎么推广儒学呢?
大力兴建学院。
没有钱怎么办?
有针对性的发展商业,提升商人地位。
高要就这么轻而易举的。
势如破竹的解决了嬴政内心里所有的问题。
而且高要提出来的这些办法。
不知是能解决大秦现在的问题,还能一劳永逸的,给大秦打下万世之基业。
每每想到这些。
嬴政那平静的内心,就仿佛被飓风刮过的海面。
久久无法平息。
带着兴奋的心情。
嬴政速度飞快的赶回了咸阳。
“把淳于越给寡人叫来。”
刚进宫门。
嬴政就让贴身太监叫人。
自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将这些事情安排下去了。
既然所有问题都已经有了解决办法。
那么寡人,就可以着手开始,这些事项的准备工作了。
此刻嬴政的脸上,露出来的是兴奋和坚定。
贴身太监看到自家陛下这迫切的神色。
连带着这太监安排事情的语速都快上了许多。
这也让这太监吃惊不已。
自己陛下已经见过高公子很多次了。
没有哪一次,表现出了这次的迫切和渴求。
而且。
距离嬴政上次露出这种神态,也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
不一会。
就传来了淳于越请示的声音。
见到了淳于越。
嬴政直接的说道。
“淳于越,你觉的现在儒学的概念,大秦有几人知?”
淳于越摇了摇头,语气沮丧的说道。
“我大秦,一直是法家治国,儒家的发展,在法家的打压下,日益艰难。”
“据臣所知,儒家学子,已然不多。”
淳于越还以为陛下要问自己最近成为御史之后的功绩之类。
自己腹中已经准备好了一套说辞。
没想到嬴政开口。
问出来的竟然是这个问题。
淳于越倒是据实相告。
这个问题在大秦朝堂,已经是人人知道带事情了。
也没必要做出任何隐瞒。
嬴政问道。
“那这儒家的理念都没几个人知道,寡人怎么能,启用儒家治国呢?”
淳于越低头不语。
甚至淳于越都开始怀疑。
是不是自家陛下已经开始怀疑儒家治国的可行性了。
所以此刻才用这些问题来点自己。
看到淳于越这个表情。
嬴政暗中点了点头。
然后开门见山的说。
“淳于越,寡人欲在大秦建立学员,推广儒学。”
什么?
这个转折是淳于越想不到的。
原本淳于越已经做好了,陛下放弃用儒家治国的打算的。
可令淳于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自家陛下一开口。
说出的话语竟然是陛下打算建立学院,推广儒学。
上次淳于越听到提拔自己为御史,到现在都犹在梦中。
而现在有听到了陛下的打算。
淳于越微微张了张口。
没有吐出任何话语。
一时竟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
现在淳于越相信,自家陛下要启用儒家治国,并不是一时兴起说着说是心血来潮了。
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淳于越躬身一礼。
“陛下圣明。”
淳于越心里想的是。
如果真的如陛下所说。
儒学能在大秦推广开来。
那么儒家就真的会成为大秦的治世之学。
那么孔圣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在自己手中,即将实现。
想到这里。
由一开始的愕然。
淳于越开始变成了兴奋。
而且兴奋程度,随着嬴政的话语,还在增加。
恍惚间。
淳于越似乎都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刻写在儒家经典上的那一幕。
读书人最大的荣耀是什么。
便是如孔圣人一般。
名留青史!
但是。
转念一想。
淳于越就知道。
这并不是自己的功劳。
淳于越清楚的记得陛下将自己叫来宫里。
问自己儒家治学方略的那个场景。
听到了自己的回答后。
陛下忍不住露出的失望神采。
淳于越清楚的知道。
儒学能得到陛下的认可。
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
主要,还是那位高公子的功劳。
自己最多最多。
也就是锦上添花罢了。
但是。
如果儒学真的在大秦发扬光大,就算这高公子是最大的功臣。
他淳于越,作为这个时代儒家的代表之一。
也是以后儒家学子口中,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了。
一旁的太监,看着自家陛下的操作,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自家陛下先是抛出而来儒家在大秦的现状。
提醒淳于越现在儒家在大秦的发展,让其不要在当上了御史后,得意忘形。
忘了自家陛下吩咐的事情。
甚至这淳大人从陛下的语气中,甚至能听出来自家陛下有放弃儒家治国的打算。
这时转折来了。
自家陛下又说出了让儒家推广出去的办法。
情绪完全被陛下掌控的淳大人。
就会心甘情愿的的跟着自家陛下的步伐。
倾尽全力的去做陛下吩咐的这些事情。
贴身太监叹了口气。
除了在那位高公子面前。
自己的陛下什么时候,都能保持这幅游刃有余的模样呢。
满意的看着淳于越的表情变化。
嬴政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明日朝会,就由你来提议此事,到时候寡人再同意。”
嬴政的想法很简单。
如果自己提出来。
那么就相当于嬴政自己站在了世家门阀,和法家的对立面。
这个时候。
淳于越这个新提拔的御史显然更好用啊。
把淳于越立起来。
让淳于越和这些人去做对抗。
而且大力发展儒家,本就是淳于越朝思暮想的事情。
嬴政丝毫不担心淳于越由于害怕得罪人而不去做这件事。
如果淳于越这么软弱。
之前也不至于整个朝堂的人,都这么排挤淳于越了。
而这边,对于嬴政吩咐的事情。
淳于越毫不推辞,甚至还有一点兴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