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二章:解决宝钞的困惑(1 / 1)

加入书签

042、解决宝钞的困惑

朱标把赵良银票盖章这事,到乾清宫和朱元璋讲了一遍。

朱元璋躺靠龙椅上,闭上眼睛沉思一会儿,若有所思的提醒朱标。

“难道这是先生在暗示你,我们的宝钞问题不是出在信誉问题。”

“朝庭的信誉不用质疑,先生还走老路,标儿不觉得有点问题吗?”

踏踏踏…

朱标听了朱元璋的提示,低着头在嘴里嘟囔着踱步。

赵良应该很聪明,都提醒过自己可以去银庄帮忙,说不定可以解决宝钞问题。

朱标有点疑惑不解,这可是在走宝钞的老路,他不知道是条死路吗?

明知此路不通,赵良绝对不会傻不拉几的重蹈覆辙。

朱标一下怔住了,停下脚步,看着闭眼一幅漫不经心的朱元璋,忍不住自言自语的重复二个字。

“盖印…盖印…”

朱标有点醍醐灌顶,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忍不住激动的说道。

“父皇!”

“假宝钞可以解决啦!”

朱元璋一惊,从龙椅子坐直,两眼放光盯着朱标。也是忍不住颤声道。

“标儿快说说…”

朱标看朱元璋兴奋的表情,眼神里全是期待。

朱标忍住兴奋,咽下了口水,激动的说道。

“父皇!”

“宝钞泛滥成灾,一个是无限量印钞,出现通货膨胀。”

“其实这点并不是致命的,多印就是贬值可以全国通用没什么问题。”

“朝庭可以慢慢的回收,压缩宝钞数量,不至于没有人敢用。”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说话,看着朱标的表情已经猜到,宝钞现在没有人用。

“假钞才是重点。”

朱标继续眉飞色舞的,边走边举起手,握拳挥舞一个手指讲下去。

“其实宝钞出现百姓人家都嫌弃不用,就是怕手里的假钞。”

“因为百姓人家生活艰难,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被假钞骗去,谁心里都受不了。”

“宁愿以物易物,或笨重的银子、铜钱就是保质不受骗。”

朱元璋看着朱标难得这样兴奋的讲解,朱元璋也心情大好的摇头晃脑听着。

朱标话锋一转,声调提高讲道。

“先生的意思,就是现在把大明十三省制的假钞,全部印上各省制钞官员的印。”

朱元璋眯着眼睛,听朱标讲到这里,心里豁然明白。

朱元璋也兴奋的看着朱标,自言自语的嘟囔。

“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怎么就想不出来呢?”

朱标看向又兴奋又自责的朱元璋,两个人都兴奋的盯着对方,双眼放光。

朱元璋和朱标都举起右手指晃荡着,几乎同时说出一句话。

“谁盖的印出现假钞,哪个官员就有问题?”

朱元璋和朱标说完,又看向对方,四目相对无语凝视着。

哈哈哈…

朱元璋和朱标终于仰起来头,放声大笑。

朱标一脸激动的看着朱元璋,眉毛一扬向朱元璋笑着说:

“父皇!”

“多亏雄英回来偷玉印,不然还真想不到,先生用这招。”

朱元璋点点头,也高兴的小声告诉朱标。

“大孙拿了咱的腰牌,还告诉咱掉了。”

“标儿知道咱为什么不追究吗?”

朱标一听,有点莫名其妙的看着朱元璋,无奈的摇摇头。

朱标怎么也想不到这朱雄英为了赵良,胆子这么壮。

朱标一脸愧疚的问朱元璋。

“父皇不怪罪雄英吧!”

朱元璋摇摇头,一脸神秘的兮兮的告诉朱标。

“咱不怪大孙,还让大孙赏了一件一品大员官服,知道为什么吗?”

朱标这下矇了,自己今天听朱雄英讲了之后,也猜不到朱元璋的心思。

这赵良穿上官服出紫禁城,再加上腰牌,不是易如反掌。

朱标为朱元璋做这件事情想不通,这留赵良可是费尽心机的。

万一赵良离开紫禁城不回来,哪可怎么办?

朱标百思不得其解,只能一脸无奈的摇摇头,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看朱标,哪眉头紧锁,得瑟的笑着说:

“咱就想看看先生想干什么?”

“标儿你没有发现,先生请个管家,又让你盖印,为什么不自己印。”

朱标越听越发现朱元璋原来知道一些事情,没有告诉自己。

朱标看着朱元璋愣了一会儿,双手用力一拍大声道。

“内阁制。”

朱元璋点点头,看着朱标的回答,满意的露出久违的笑容。

朱元璋看着朱标收起笑容,一脸严肃的命令他。

“以后就让大孙多跟先生,你没有发现大孙也越来越聪明。”

“标儿千万别忘了,要想咱一样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今天标儿就应该让大孙把玉印给先生,他这个人很有正义感,不会乱来的。”

“我们父子治国还真的要跟先生学,这宝钞的问题头都想大,先生轻松搞定。”

“还是用我们的老办法,先生能抓住重点,堵上漏洞。”

“标儿你没有发现,先生见微知著,直击要害。”

朱标听朱元璋一讲,心里越来越明朗,看来退回玉印是赵良故意而为之。

赵良就是提醒自己,宝钞问题很容易解决,直接告诉自己,还真有点伤自尊。

朱标想到这里脸腾一下红了,脸烫的火辣辣的。

如果赵良直接告诉自己,“太子殿下宝钞泛滥成灾,很简单,就让各省盖印就解决啦!”

朱标都怀疑自己,会不会羞红着脸,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这个宝钞,一直让自己头痛欲裂,绞尽脑汁都解决不了。

朱标又背着双手,脸上还火烧火燎的,仰起头自言自语道。

“今天先生不接玉印,就觉得蹊跷,原来就是在提示本殿下。”

“宝钞也要盖印,父皇标儿真粗心,差点就错过了机会。”

朱元璋笑笑摇摇头,不置可否的告诉朱标。

“李善长曾经推荐,给赵良一个合适的官职,咱也有这个想法。”

“咱就是想考验一翻,再行定夺,李善长也说太医院留不住先生。”

“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和咱,就是嫌自己人轻言微,怕惹祸上身。”

朱标看着一脸深沉的朱元璋,相信朱元璋的眼光有独到之处。

暗地里支持赵良,让自己学习揣摩治国之道。

赵良才是大才,就是怕我们父子怀疑他,历朝历代改革者赵良肯定清楚…

懒政看来真的可以,是自己缺了点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