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吴渡传经,隋皇彻服(1 / 1)
“陛下之错,在于想法无错,但实际行为,却是大错特错!”
吴渡毫不留情的开口,他看向了隋皇,单手持掌,缓缓轻语。
“如陛下所言,大隋开‘科举’之例,让天下有才之士,无关是否为世家出身都可参加科举做官,此举的确为千秋之变。”
“但是,陛下可曾想过,当今天下,知识尽皆把持在诸世家之手,寻常百姓,焉有接触之能?”
吴渡虽然眉目清秀,但此刻面上表情,却处于似笑非笑、似怒非怒的状态。
其言语,有一股振聋发聩的穿透力。
“大隋之错,便在于虽开‘科考’之举,但却并未在天下大开学堂,不曾让平民有学习之机。”
“这是其一。”
闻言,隋皇杨广却并不买账。
他还冷哼一声,道:“胡说,大隋开了科举,不拘出身,招纳贤才,已是千古难见之变,如何还能开设学堂,让天下百姓都能辨文识字?”
“这种事情,如何能够做到?”
吴渡却是不置可否,也没有反驳。
只不过,吴渡继续道:
“大隋开创‘科举’,分发‘均田’,陛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开凿运河,救济斯民,本来都无错误。”
“但加在一起,却就是大大的错误!”
隋皇忍不住怒目:“那你倒是说说,朕做这些事,又如何错了?”
在杨广的口中,甚至不将吴渡称之为‘国师’了,可见其心中之怒。
而且,隋皇杨广瞪着眼,似乎吴渡的回答无法让他满意,他的怒火就会宣泄出来一样。
吴渡却并不着急,一一的道:
“陛下开凿运河,本也是千秋大业,就如始皇建长城一般,利在千秋。”
“但是,陛下却太过着急,方式不对,也如始皇一般,空耗民力!”
吴渡缓缓的道:“除此之外,陛下还在修建运河空耗民力之后,还想要驱逐胡虏,三征高句丽,更是耗了兵力无数。”
“焉不知,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的道理。”
“陛下此番之错,便错在了急功近利,妄想一步到位,而忽略了最为根本的东西!”
说到最后,吴渡的话语有力。
这番话语落入隋皇杨广的耳中,他微微一愣。
隋皇杨广自大,坚持己见。
此前,其甚至被称之为‘暴君’,就是因为不听劝说,自己决定的事情,便要将之做到。
就如同一个高句丽,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征。
但现在不同……
杨广亲自经历了种种失败,此前还被突厥的始毕可汗围攻,险些陨于雁门。
如今被吴渡所救,其心态已经有了些转变。
最少,能够‘自省’。
这时听了吴渡的话,隋皇杨广一愣之后,却是意识到了自己的确有这种问题。
他喃喃道:“但是,朕只是想要大隋变得更好,让我大隋能够解决千秋之害。”
下一刻,杨广抬头,看向了吴渡:“国师,你说朕错在了急功近利,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
杨广问了出来:“那,最为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吴渡眉眼清秀,面上似笑非笑,但却反问:“陛下难道不知吗?”
杨广的眉头,拧在了一起。
这时,吴渡却道:“最为根本,当是‘均分田亩,救济斯民’!”
吴渡之话,如同醍醐,直入杨广心中。
但是,杨广眉头却并未舒展,“但是,朕之大隋,为均田之制,已经实行了啊!”
均田制,起于北魏。
后大隋立朝,完善了均田制和人口制,以至于短短几十年间,令大隋富裕无比。
即便如此,至今大隋仍然处于要崩溃的边缘。
对杨广的话,吴渡摇了摇头:“大隋的均田制利弊暂且不谈,但陛下认为,可曾救济斯民?”
杨广一愣,口中喃喃:“救济斯民……”
杨广回顾自己所作所行,不由道:“朕开凿运河,便是为了救济斯民,重在千秋。”
吴渡仍然摇头:“但是,陛下未曾救济斯民。”
下一刻,吴渡轻语:“所以,如今天下反声四起,有诸多反贼揭竿而起。”
“陛下未曾救济斯民,反倒是驱逐胡虏,欲建千秋工事,便是最大的错误。”
杨广一怔,似乎隐约抓住了些什么,但又一头雾水。
“只是均分田亩,还不算救济斯民吗?”杨广问道:“那要如何,才算救济斯民?”
“很简单,便是知民所需,供民所需,予民所想!”
“知民所需,供民所需,予民所想。”
这一刻,隐约有些苗头在杨广的脑海中。
似乎,自己此前所作,都和这几点有关。
但是,却都是反过来的。
杨广很难受,隐约能够意识到些什么,他却抓不住。
于是乎,杨广有些迫切的问了出来:“还请国师细细说来?”
吴渡缓缓的道:“陛下此前,不过是以自己所想,而代替天下所想。”
“以自己之意,来代替民意,所以三征高句丽、开凿运河、修建都城等,尽皆热民意不满。”
“却不知,民意如海,朝堂不过为船,便是陛下和百官,也不过是船长和舵手罢了。”
“需知,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随着吴渡所说,隋皇杨广感觉一切明朗。
“国师之意,是救济斯民,要在驱逐胡虏、千秋工事之上?”
吴渡微微点头,面上似笑非笑,单手持掌:“陛下不愧为隋皇,能够有所意识。”
“但是,按照国师所言,救济斯民应当如何?”
吴渡的双手,缓缓抬起,而后合十在了一起:
“陛下,贫僧有《普渡经济经》一卷,可为陛下解惑。”
(求鲜花,求评价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