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章 鹰愁涧旁,原地证道,罗汉果位(1 / 1)

加入书签

“佛祖……”

大雷音寺中,一众菩萨和罗汉,尽皆面上有着吃惊之色,甚至忍不住看向了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的讲经声,也骤然停了下来。

他看向了东方,那一双眼睛,仿若能够看透时间一切般,散发无量智慧。

面对一众菩萨罗汉的疑问,如来佛祖也看了出来。

如来佛祖的声音,在大雷音寺之中响起。

“昔日蜈蚣妖,今日证罗汉果。”

这话一出,大雷音寺中一众罗汉菩萨,尽皆吃惊不已。

“证佛果?这如何可能?”

如来佛祖大耳垂下,声若洪钟,为这一幕解答。

“天龙之身成,法、报、应身相显,其识已生,已得果位。”

佛门,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之说。

这些,既是境界,也是神通。

所谓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

四智,指的七识转化。

而七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

现在,如来佛祖智慧通天,照见天下,便见了在吴渡的身上,出现了这些境界,所以说吴渡罗汉果位已成。

甚至,寻常罗汉,都未必可得三身七识。

“那蜈蚣妖,不久前还只是一未曾化形的小妖啊!”

大雷音寺中,毗蓝婆菩萨吃惊的道,她对吴渡最为清楚,在没多久之前,吴渡才刚刚化形。

那时,还因其化形便绽佛光,而惊动了如来佛祖。

但现在,时间未曾过去太多,相比起修行起来的岁月,更是恒沙一粒罢了。

这种情况下,吴渡已经得了果位,有了三身七识这等境界。

“其佛心通明,经传天下,已证神通,也未尝不可。”

如来佛祖端坐不动,却对吴渡所成颇为清楚。

“其力量来历不轻,但其佛道境界不虚。”

如来佛祖轻拈花指,眼眸低垂,似乎是在照见些什么。

毗蓝婆菩萨问道:“那可要去渡他来灵山?”

如来佛祖睁开了眼睛:“暂可不必,其另有智慧,那《普渡经》有独到之处,可待他证了果位,或自感佛根,自来灵山。”

如来佛祖再闭上眼,语气之中,却是带着了一些慈悲的笑容:“既感佛法深,岂不慕灵山?”

“喏。”

毗蓝婆菩萨想想也是,便唱了个喏,应了下来。

佛法高深,一旦修行入了门,岂是那么容易脱?自是沉迷其中。

若沉迷其中,岂会不向往灵山?

显然,正常逻辑是这样的……

......................................

“三身,七识……”

吴渡感受着天地的变化和自身的变化,再应证此前得传的经文,便知晓了自己在无意之中,证就了这种境界。

三身,法身报身应身。

对应的,便是吴渡自身的三世。

即,蜈蚣精普渡慈航、吴渡,以及现在的‘天龙慈航普度佛’。

他这三世归一,正好应了三身相和。

而吴渡传经,得了天下愿力,此刻化作佛光,也让吴渡生出七识。

即在眼﹑耳﹑鼻﹑舌﹑身﹑意之外,还有一‘末那识’。

前面五识很好理解,第六识便是意识。

这一意识,玄之又玄,有点‘我思故我在’的奥妙。

第七识,就是‘末那’,也是‘诸法无我,谁在轮回?’。

后面二识,就是两种境界。

若成第六识,在佛门就可成罗汉,可塑金身了。

第七识,便代表了可不坠轮回,因为清除知晓‘我是谁,从哪来’这种,便是轮回也不可影响。

往往来说,便只有菩萨这等,可证这个境界。

第八识,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那就触及佛陀之境了,寻常菩萨都难以觉醒此识。

因此,所谓的七识,既是境界,也是神通。

佛门之法,就讲究了境界一至,神通自成。

吴渡如今这境界成了,就可证神通,修神通了。

“这下,彻底和佛门脱不开关系了。”

吴渡意识到了这些之后,也有些无奈。

不过,无奈之余,吴渡也没有之前那么抗拒,因为佛门修行之法,未尝不是大道。

只不过……吴渡无法认同如今佛门的理念罢了。

“我修佛法,我行我素,因我即佛!”

吴渡的意念坚定,有着这样坚定的念头。

他不再灵求大道了,因为佛法神通,已然无穷。

吴渡也不再抗拒佛门。

“既然灵山众佛我不认同,那我自身便是佛。”

“我便是信佛,我所行,便是新佛法!”

吴渡身上,金色的佛光浓烈,周遭似乎有一道道的‘南无普渡慈航佛’的声音,最后渐渐都归于吴渡自身。

“南无普渡慈航佛。”

吴渡站在鹰愁涧旁,激烈碰撞的水流中,倒映出来了他的身影,身上还绽着金光。

吴渡双手合十,对着内里的自己拜了一拜。

“南无普渡慈航佛。”

吴渡拜完起身,看到上溜头,有一个渔翁,撑着一个枯木的筏子,顺流而下。

“老渔翁,可否度贫僧过河?”

吴渡身穿僧袍,询问这老渔翁。

那渔翁闻言,赶忙乘着筏子前来。

吴渡也不客气,直接跨身上了这筏子。

渔翁二话不说,撑着筏子,从渺渺茫茫的鹰愁涧渡了过去,快的像是乘了风一样迅速似箭。

上了西岸,吴渡却没有第一时间踏上岸,而是双手合十。

“多谢河神渡河之恩。”

“这……”

渔翁既吃惊,也理所当然。

“不敢不敢,小神来接不及,还请禅师恕罪。”

这渔翁连忙的道。

其正是这鹰愁涧的河神,见了吴渡在鹰愁涧旁展现‘证道’,自然惊动了这位鹰愁涧的河神,所以他特意出来卖个好。

“既然河神有和我渡河之恩,贫僧便以此经相赠。”

吴渡翻手,一块鳞片出现在手中,

这鳞片之上,还有密密麻麻的字迹,正是那《普渡经》。

“日后若有有缘人东来,可将其赠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