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父子服气(1 / 1)
“朝廷……缺钱哪。”
老朱有些落寞的道:“北边年年有仗打,南边也不太平,云南,安南,缅甸,经常打!陕西,山西,四川有天灾,白莲教那帮子不安份,时常造反!造反就要出兵平乱,要赈济灾民……钱,到处都要用钱啊。”
看着老朱的模样,田兴也是感慨。
说秦始皇勤政……狗屁。
什么一天看几十上百斤的奏章……那是竹子的,几百字就重几斤了!
老朱一天看的奏章,处理的公务,够始皇帝忙半年的。
始皇巡游天下,乐的很。
老朱一直缩在皇宫处理军国大政。
始皇后宫美人无数,加上兴造阿房宫,造秦陵,修长城。
天下民力衰竭!
二世而亡,不是没原因的。
而大明……最强的反而是洪武时期!
朱元璋从元末崛起,提三尺剑荡平天下。
一扫汉人颓势,收复失陷了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恢复了汉人王朝。
汉人文教。
华夏有史各朝,得国之正,无过于大明者。
诸多帝王,发家之难,治国之难,哪个能超过朱元璋?
而洪武年间,大明的朝廷执行力,官员的清廉度,还有军队的战力,朝廷的财力,居然是大明的巅峰!
别看朱棣打的欢,蹦的高,大兴土木。
这可都是洪武年间给朱老四打的底子!
治国之难,开国帝王治国成就之高,还是朱元璋!
眼前的老朱,对着田兴,也是没有保留的展露出自己的求治之心。
朱标眼圈也是红了。
恨自己没用。
不能替父皇排忧解难。
朱标也是眼巴巴的看着田兴,希望这位先生能有什么妙法解决大明的财政难题。
田兴也是陷入思索之中。
现在的大明,由于元末战乱,财政崩坏,明初不得不回到交纳实物税的阶段。
民间贸易,在早年都是以货易货了。
朝廷一年的赋税额是夏秋两税,加上身丁徭役。
徭役这种不算财政收入。
真正的收入大约是两千七百石粮左右。
最高峰也就是三千多万石。
粮价按平均值来算,就是一千三百万两到一千五百万两的白银收入。
万历前后,大明白银储量增多,财政体系从粮食单位转为银本位。
征收赋税改为征收少量的粮食,大半转化为征收白银。
但这样的税改,反而增加了农民负担。
这个先不提。
洪武年间,大半的粮食税赋是很难转化为国力。
当地官吏的俸禄,地方财政支出。
地方公益支出。
地方仓储和赈济。
边境驻守军队的军粮开销。
战事军粮开销更大。
很多粮食,直接就在征收地就消耗了。
边境的粮食还远远不够开销,得从内地运送。
辽东,西南地方刚打下来,要大规模移民,也是天坑消耗。
到计算中枢财政收入,就是会剩下几百万的粮食可供支配。
转为铜钱也就是三百万贯左右。
这些粮食和少量的布匹丝绸等杂赋收入,加上身丁徭役,就是支撑大明南征北战和赈济,公益,各项工程的基石。
朱元璋时代,特别是洪武后期,战事较少,老朱给大明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但在永乐年间,过多的大工程,过度的征伐加在一起,严重损耗了大明的国力。
加上宝钞超发,到永乐末期,宝钞基本上是一钱不值了。
到正德年间,朝廷正式废弃宝钞。
由此,大明朝堂失去了中枢调节财政的能力。
失去了收取民间财力储蓄的能力。
宝钞其实是钱本位,宝钞完蛋,后来只能实行银本位。
银本位弊病是各种币值本位中最大的一种,也是效果最差的一种。
被大明摊上了。
根子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还好,田兴来了。
“兄长,我倒是有个主意……”
田兴微微一笑,先说了一句。
然后看着眼前老朱猛然一抬头。
眼眸的灰败色中呈现出一抹亮光。
朱标更是激动的差点蹦起来。
田兴对这爷俩的表现相当满意。
系统又提示有积分了。
哎,这一抑一扬,情绪变化,积分来的快呀!
“兄弟有啥办法,快说,快说呀!”
看到田兴一脸笃定的样子,老朱也是笑的极为开心。
当年在军中,见田兴这副模样多了。
每次都必会有靠谱的主意拿出来。
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田兴也不卖关子,直接道:“刚刚说飞钱是大唐时出现,但其实大宋的经济,远较汉唐发达,甚至超过蒙元。咱们大明现在更是没得比……因为商品经济发达,需要的钱量极大,大宋一年铸钱最高达六十亿枚,咱们洪武通宝,到现在为止才铸币十来亿枚,相差太大了……但大宋还是缺钱,为了解决民间的钱荒,大宋不是多发交子或宝钞,而是用了个更巧妙的办法……”
朱元璋和朱标已经站起来了。
虽然田兴还没说完,但老朱已经一脸服。
咱这兄弟,博古通今!
不光是老朱一脸服。
朱标加起来就是两脸服。
这田先生,真是太令人服气了!
就没他不懂的东西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