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大势(1 / 1)
听着李文忠的话,田兴也是哑然失笑。
很显然,得到田兴的宽慰和保证之后。
李文忠的心思也是活泼起来了。
居然都能开玩笑了。
不错不错。
“先生要去大本堂吧?我护送您去?”
田兴失笑道:“你来翰林院已经引人瞩目,再送我去大本堂……”
李文忠忙笑道:“懂了懂了……”
李文忠心思缜密,胆子也比较小。
朱文正还是朱元璋亲侄儿,身边招揽了几个儒生,说了几句狂话,就被朱元璋用鞭子抽了一通,并且关押了起来。
李文忠可不敢惹恼舅舅,掌兵权就够心累了,再被老朱误会手伸到文官这边,甚至是大本堂,那可真的是自寻死路。
当下田兴目送李文忠离开,这家伙倒是懂事,留了一匹马下来。
田兴反而有些头疼,家里又要添一张大嘴了。
一匹马的吃食,最少抵三个小竹。
亏了亏了。
此时田兴换上官袍,策马而行,赶到宫门外的千步廊,寄马于其中。
然后便可步行入内。
至宫门处,自有禁军守备验看他的牙牌。
证明无误之后,田兴便从宫门而入。
大本堂就在文华殿侧,四周侍立宫中侍卫与诸王内侍,戒备森严。
四处寂寂无声。
再近一些,就是当值讲官带着诸王一起读书的声响。
田兴停步,侧耳听了一会。
唯有摇头。
教的这什么东西。
诸王需要这么认真的学儒学经义?
教出一群腐儒来?
老朱在大本堂也是下了心血的。
教导皇太子,诸王,皇孙,更是考虑深远。
学文,尚武,远足,到凤阳农家居住。
御制碑文,讲祖宗的劳苦和创业不易。
很多皇子和皇孙,干脆就是在凤阳诞生。
来回奔波辛劳,在军营历练,知民间疾苦。
年长后,更是要到北方带兵历练,亲历战场,成就塞王功业。
哪怕蜀王,楚王,周王,都有带兵的经历。
皇孙中,朱高炽等人就是生在凤阳,在凤阳长大成人,在凤阳学习带兵。
诸多王子皇孙,经常在朱元璋的关注下进行军队会操演练,检视带兵的成果。
明初时的诸王和皇孙,英杰辈出,也不是没有原因。
包括朱瞻基这样的重孙,都是从小学文学武,年十几就在军营中摸爬滚打了。
但此后朱元璋年迈,又经历朱标早逝的打击。
对朱允炆和其后的皇孙和年幼的诸王,教育就不行了。
只在大本堂学经义。
学的进的,就是朱允炆这样的书呆子。
学不进的,就是伊王那样的暴虐无德亲王。
哪怕雄才大略如朱元璋,也不得不在历史的惯性下俯首认输。
也怪不得文官们重视大本堂,翰林院的地位与日俱增。
永乐年间,就在翰林中挑选任命大学士,成立内阁了。
这就是文官们在默默营造的大势!
田兴洒然一笑,漫步向前。
至宏伟的大堂前。
天气渐热,大本堂的窗子已经是支开的。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还有朱桢,朱榑,朱梓,朱桂……
以及朱雄英,朱济熺。
众多亲王,皇孙,齐涮涮的抬眼看过来。
朱高炽还太小,偶尔会来跟着一起混混,大半时间还是在燕王府里。
田兴扫了一眼,有些失望。
老朱的子孙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朱高炽。
这小子算是老朱早期子孙中的异数。
仁善而不迂腐,内敛而有章华,天生的帝王之才。
朱高炽和朱标一样,在太子生涯中证明了自己,甚至他是燕王世子时就证明了自己的才干。
田兴的眼光又看向朱雄英。
如果没记错的话,朱雄英就是在今年薨逝。
这孩子的死,完全改变了大明的历史。
甚至对未来几百年华夏的历史都有深刻的影响。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会影响时势。
朱雄英不死,没有朱允炆的事。
蓝玉不会被诛。
不可能有靖难。
就算有靖难,也不可能成功。
大明不会迁都。
很多历史的走向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对亿万人,整个庞大帝国的影响都极为深刻。
只能说明,唐宋明的集权搞的太过份了!
……
大本堂中的读书声停止了。
讲官李仪,王本联袂而出。
两人都是四旬左右的儒者,满脸的书生儒雅气。
论五经学术,也是在大明算是顶尖的水准了。
但在田兴眼中,百无是处。
两个儒臣讲官,也是一脸的傲气。
似乎是感觉田兴是钻营之流的小人,不可能有什么真材实学。
相比较他们,田兴的经历过往和名气都不过关。
正常来说是不配被选为讲官。
“田侍讲。”
“两位侍讲。”
田兴神色淡然,他的身份地位,怎么可能和这两个腐儒虚与委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