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九章 约束(1 / 1)

加入书签

“应该不至于……”

老朱自言自语了一句。

刚刚他后背惊出满满一身白毛汗。

田兴,老朱不光亲近,还很敬畏!

毕竟当年的田兴,太强太强了!

几乎是从大事到小事。

从战略到战术。

从朱元璋的各种军中的小规矩到大战略,还有现在的这些公,侯,伯大将……几乎都被田兴点评过。

没有一点错!

李善长,立国后会骄狂,会求田问舍。

汤和,擅长保有自身,立国后就只追求封公,一旦封公,就会退隐。

徐达,方面大将,性格谨慎,不揽权,不争利,立国之后仍可大用。

朱文正擅守,可用于镇守战略要地。

常遇春擅攻,但和胡大海等人一样,滥杀俘虏,恐非长寿之人。

……

朱元璋脑海中,闪过当年和田兴秉烛夜谈时的各种情形。

不光是论自己人,论敌人也是无比精准。

老朱和田兴的交情是当年这样夜间谈话谈出来的。

心里潜藏的敬畏也是在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朱元璋当然是不知道,田兴的远见卓识完全是看透了历史的迷雾。

开了挂的存在。

自身的本领其实相当一般……

要不田兴要隐居苦等系统激活呢!

……

细细想来,朱元璋还是否定了自己这可怕的猜忌。

田兴连亲王太师都拒绝了。

和军中旧将,也是绝不主动往来。

到现在只在宅邸中见了徐达,也是为了给徐达救治背痈。

其余的蓝玉,李文忠,常茂,都是在外相见,这几个公侯大将,也很是识趣,不曾到私邸去拜会田兴。

和公侯大将往来,在朱元璋心里确实是条红线。

亲近敬畏如田兴,也是主动避忌,站在朱元璋的红线之外。

不亲大将,不掌兵权。

一回京师,先帮着朱元璋稳定宝钞,提议铸大钱,这就是稳定大明财赋体系的大功。

然后又揭开宗藩俸禄的隐患,仍然是奇功,大功。

这样的好兄弟,真的没什么可疑忌之处……

朱元璋摇了摇头,对着跪伏在眼前的毛骧道:“具体你莫问了,听朕旨意便是。”

“是,臣当然遵旨。”

毛骧前后花几年时间和无数精力,就是要针对胡惟庸,立下不世之功。

现在说停就停,毛骧简直浑身难受。

但圣意难违,朱元璋可不是什么好商量的主上。

毛骧只能俯首答应。

“还有,在京诸王,加派多名密探细作,给咱盯紧了,任何异动,都得第一时间来报咱知道,但凡有一点错漏,你的脑袋便保不住了。”

朱元璋也不是事事都威胁要毛骧的脑袋,要不然多少脑袋也不够。

最近威胁的次数有些多。

上次是田兴入京之事。

这一次又是诸王……

毛骧觉得心里苦。

大本堂的事是严禁外泄,朱元璋曾处死多个泄露禁中秘密的内侍和禁军。

包括大本堂在内。

特别是宗藩俸禄这样的要紧大事,更不可能透露半点风声。

包括眼前这锦衣卫都督在内,都还不知情。

朱元璋也不需要毛骧知情!

只要把诸王看紧就行。

虽说老朱不觉得自己的儿子们有那个胆子窜连谋反。

但玄武门之变的教训太惨烈了。

不光是兄弟相残……

老朱也不想有一天,自己在内廷好好的,突然窜出个蔚迟敬德那样的悍将,把自己一径架走弄成太上皇帝。

那也太惨了!

……

日暮斜阳。

宫门都闭锁了。

不过田兴要延迟出宫,也是老朱派内侍打过招呼。

自然是一路放行。

不然他连乾清门都出不去。

到西华门时,武定侯郭英正披甲按剑,在城楼上下来回巡行。

从下滁州之后,郭家兄弟就一直是朱元璋的卫士统领。

现在更是封侯的内廷禁军统领。

这自然就是心腹中的心腹。

老朱横扫淮西勋贵,幸存寥寥无几。

郭家就是其中之一。

郭英的忠诚和谨慎小心,也是不消多说。

跟随老朱时,和田兴就能有说有笑。

此时看到田兴出宫城,郭英也不下城楼来说话,只是远远拱手一笑。

田兴也不在意,在内廷长期领禁军的,这点政治觉悟也没有那就成笑话了。

从西华门出宫,还得走三里地绕道到千步廊取自己的马。

倒是省了找地方换官袍了。

一路经行,全部是拱斗深檐的衙门。

大明的中枢之地,帝国的走向,决策,全部在这一片宫殿和衙署区来决断。

下值的官吏已经不多,三三两两,换了便袍安步当车的走路回家。

这在大明中后期是不可想象之事。

从洪武到永乐,一直到成化早期,大明的官员都大体保持了这种质朴的为官风气。

老朱三十年调教出来的官僚集团,基本上的操守和能力都还不错。

奉公,守法,进取。

田兴内心琢磨着……怎么把这股庞大的力量用好,用到该用的地方去!

也得束缚老朱的杀性!

不能把屠刀肆意挥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