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朝堂再战群儒(1 / 1)
金銮殿上,晨曦透过雕梁画栋,洒下斑驳的光影。
朱标一身明黄色太子常服,腰悬玉带,步伐稳健地踏入殿中,往日里的温和儒雅中,透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坚定。
他一夜未眠,眼窝处透着些许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案上的奏折堆积如山,但他却顾不得理会,径直走到殿中央,向朱元璋行礼后,朗声道:
“父皇,儿臣昨日回去后,仔细思量,关于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一事,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想恳请父皇恩准,容儿臣一禀。”
此言一出,原本寂静的大殿顿时像炸开了锅一般,文武百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太子殿下怎么又提此事?昨日陛下不是已经……”
“嘘,小声些!没看到太子殿下今日像是铁了心了吗?”
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浓眉紧锁,目光如炬地盯着朱标,一言不发,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心思。
朱标丝毫不理会周围异样的目光,从袖中掏出一叠厚厚的竹简。
这是他彻夜整理的治国策略,上面详细记录了历朝历代关于民生政策的得失案例,以及他结合现代知识提出的改良方案。
他打开竹简,清了清嗓子,开始侃侃而谈——
从黄河水患的治理,讲到江南水稻的种植;
从汉文帝的轻徭薄赋,讲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一个个生涩难懂的政策,讲解得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开始被朱标的真诚和博学所打动,频频点头,低声议论着。
“太子殿下所言,似乎也不无道理啊……”
“是啊,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若真能体恤百姓,休养生息,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然而,李文忠却猛地站了出来,他一向固执守旧,对朱标的“新政”更是深恶痛绝。
昨日就已公开反对,今日见朱标还敢旧事重提,更是怒火中烧,指着朱标的鼻子,大声呵斥道:
“太子殿下!你这是被何人蛊惑,竟说出如此荒唐之言!减免赋税,国库从何而来?兴修水利,劳民伤财,置我大明江山于何地?你这是想扰乱朝纲,置陛下于不顾啊!”
朱标气得脸色涨红,他强压着怒火,正欲开口反驳,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善长却缓缓开口了:
“李将军稍安勿躁,太子殿下也是一片爱民之心……”
李善长的话看似在劝解,但语气中却带着一丝耐人寻味的意味,让朱标捉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
“李丞相此言差矣!”李文忠粗声打断了李善长的话,他满脸不屑地瞥了一眼朱标,转头对朱元璋拱手道:
“陛下,太子殿下仁慈有余,但治国经验尚浅,贸然推行新政,恐生变故啊!还请陛下三思!”
李文忠话音刚落,蓝玉也站了出来,他本就与李文忠交好,此时更是同仇敌忾,附和道:
“臣附议!我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正是需要休养生息之时,如此大费周章地折腾,只会劳民伤财,动摇国本啊!”
朱标眉头紧锁,他如何听不出李文忠和蓝玉话里的意思,他们哪里是担心什么国库空虚,分明是担心自己推行新政后,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他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反驳,却见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四弟朱棣,此时正与身旁几位大臣低声说着什么,时不时还向自己投来意味深长的目光。
朱标心中一凛,他早就察觉到,自从自己提出新政以来,朱棣就变得异常活跃,暗地里没少给自己使绊子。
而那些与朱棣交谈的大臣,也都是平日里就与自己政见不合之人,此时更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脸上满是幸灾乐祸的表情。
朱标顿时明白了,朱棣这是在背后煽风点火,笼络人心,想要借此机会,彻底打压自己!
“好一个借刀杀人,浑水摸鱼!”朱标心中冷笑,但他脸上却不动声色,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
他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终落在了李善长身上,只见李善长依旧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仿佛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朱标心中暗叹,这位开国元勋,心思深沉,城府极深,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会轻易表态。
他深知,今天这场朝堂辩论,不仅关乎自己的新政能否推行,更关乎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
他决不能退缩!
朱标挺直了腰板,目光炯炯地看向李文忠和蓝玉,朗声道:
“两位将军言及国库空虚,劳民伤财,本宫并非没有考虑……”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但本宫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才是国家之根本,若一味地向百姓索取,而不顾百姓死活,这样的江山,迟早也会坐不稳!”
“你……”李文忠被朱标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来,他怒目圆睁,正要发作,却被朱元璋的一声咳嗽打断了。
“够了!”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站起身来,他目光如电,扫视着殿内众人,沉声道,“此事,容后再议!”
说罢,他拂袖而去,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朱标看着朱元璋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知道,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