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拨动父皇的疑云(1 / 1)
朱标挥退了身旁的侍从,只留何嫣一人在书房中。
他揉了揉眉心,将今日朝堂上的事情简略地说了一遍。
言语间,难掩心中的疲惫和焦虑。
“殿下不必灰心,”何嫣静静地听着,待朱标说完,才轻声说道:
“皇上英明睿智,只是担心殿下操之过急,只要殿下循序渐进,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假以时日,皇上定会明白您的良苦用心。”
朱标苦笑一声,“谈何容易啊,父皇他……”他本想说些什么,却又止住了,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朱元璋的疑心病根深蒂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稍有不慎,便会招致更大的猜忌。
“殿下,您心中已有定数,何必再忧虑?只需按计划行事便是。”何嫣语气平稳,却带着一股莫名的力量,仿佛能抚平人心中的不安。
朱标深吸一口气,点点头,将心中的烦闷暂时压下。
他走到书桌前,铺开纸张,开始细化自己的政策方案。
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次日的朝堂之上,朱标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政策。
这一次,他不再像之前那样激进,而是从百姓安居乐业与国家长远发展的关系娓娓道来。
他引用史实,列举数据,将自己的想法清晰而有条理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一些之前摇摆不定的大臣,在听完朱标的阐述后,开始动摇。
他们意识到,太子的想法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治国良策。
然而,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李文忠站了出来,他眉头紧锁,语气沉重地说道:“太子殿下,您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
“但是,”李文忠顿了顿,环视众人,提高了音量,“祖制不可违!自古以来,轻徭薄赋便容易滋生百姓懒惰之风,不利于国家发展。
太子殿下此举,虽是出于好意,却与祖制相悖,还望三思!”
李文忠的话掷地有声,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众人头上。
一些原本有所动摇的大臣,又开始面露难色,纷纷低下头去,不敢与他对视。
朱标早料到会有人搬出祖制来压他,他面色平静,不慌不忙地走到李文忠面前,躬身行礼道:
“李大人所言极是,本宫自然不敢忘记祖训,只是,李大人可曾想过,制定祖制的初衷究竟是为了什么?”
李文忠微微一怔,答道:“自然是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富足。”
朱标点点头,语气变得更加沉稳有力:
“不错!祖制是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富足,而如今,百姓生活困苦,各地灾情不断,这难道就是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吗?”
李文忠哑口无言,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
朱标没有给他反驳的机会,继续说道:
“祖制并非一成不变的条文,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如今,国家百废待兴,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只有减轻他们的负担,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生产。”
“国家才能真正富强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遵循祖制,才是对祖先最好的告祭!”
朱标的一番话,如同一柄利剑,直指问题核心,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李善长坐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他捋着胡须,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太子,竟然有如此口才和胆识。
而朱棣则在一旁听得咬牙切齿,他双手紧紧地握着椅子的扶手,指节泛白。
他害怕,害怕朱标真的成功,害怕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都付诸东流。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响起,“太子殿下所言极是!”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蓝玉身穿铠甲,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大殿……
蓝玉的突然出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他大步走到朱标身边,抱拳行礼,声音洪亮: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末将常年在外征战,深知百姓疾苦。”
“没有强大的国力,哪来军队的强盛?想要百姓安居乐业,就该让他们吃饱穿暖,减轻他们的负担!末将支持太子殿下!”
蓝玉的表态,无疑给那些摇摆不定的武将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们纷纷站出来,表示赞同朱标的观点。
一时间,朝堂上竟有了几分支持太子的声势。
一直沉默不语的刘伯温,此时也缓缓开口了。
他抚着长须,目光深邃:“自古以来,唯有民心所向,才能江山永固。
太子殿下心系百姓,实乃社稷之福啊!”
刘伯温的话语虽然平淡,却字字珠玑,重若千钧。
他德高望重,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的支持,无疑是对朱标最大的肯定。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眉头紧锁,目光闪烁不定,让人捉摸不透他心中所想。
他虽然欣赏朱标的仁慈和才华,但内心深处却始终对这个过于仁慈的儿子抱有一丝疑虑。
他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担心朱标的仁慈会成为他日后执政的阻碍,甚至会给大明江山带来灾难。
然而,看着朝堂上支持朱标的声音越来越多,朱元璋也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没有立刻表态,因为他需要时间去权衡利弊,去思考如何做才是对大明江山最有利的选择。
朱标心中欣喜,他知道自己距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但他也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他需要获得更多大臣的支持,更需要彻底打消朱元璋心中的疑虑。
而朱棣和那些反对者,也绝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地阻止他。
朝会结束,大臣们陆续退出大殿。
朱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此时,朱元璋却传下口谕,秘密召见了李文忠和李善长……
夜幕降临,皇宫深处,一间密室里,烛光摇曳……
朱标回到东宫,心中的喜悦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忧虑。
父皇的态度依然模棱两可,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也从未消失。
他知道,自己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殿下,”何嫣端着一杯清茶,轻盈地走到朱标身边,“您在担忧什么?”
朱标接过茶,却没有喝,只是轻轻地摩挲着茶杯,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难题。
“今日朝堂之上,蓝玉和刘大人都公开表示了对我的支持,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但父皇的态度…”
“殿下是在担心皇上最终不会选择您吗?”何嫣语气平静,却一语道破了朱标的心事。
朱标长叹一声,没有否认。
他知道,以朱元璋的性格,绝对不会轻易地将江山交给一个与自己政见相左的继承人。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一间密室里,烛光闪烁,映照着三张神情各异的脸。
“皇上,您真的相信太子所说的话吗?”李文忠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他一直对朱标心存不满,认为他太过软弱,不堪大任。
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文忠啊,你跟了我这么多年,难道还不了解我的为人吗?”
半晌,朱元璋才缓缓开口,语气中听不出喜怒,“太子毕竟是我的儿子,我怎么会不了解他的为人呢?只不过…”
“皇上,太子仁慈善良,这是他的优点,但也可能是他最大的弱点啊!”
李善长接过话头,语气低沉,“如今大明初定,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一位强势果决的君主来领导的时候啊!”
李善长的话,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朱元璋的内心更加波涛汹涌。
他当然明白李善长的意思,也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对朱标的疑虑是什么。
可是,他真的要为了稳固江山,而放弃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吗?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忙忙地走进了密室,跪倒在地,声音颤抖着说道:“皇上…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求见…”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语气却异常平静:“宣!”
……
东宫内,朱标正凝神沉思,突然听到宫外传来太监尖锐的宣召声。他心中猛地一震,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宣太子殿下觐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