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章 公然挑战开国元勋(1 / 1)

加入书签

散朝后,朱标刻意在暖阁多停留了一阵。

他环顾四周,见年轻官员们尚未散去,便迈步走了过去。

这些年轻官员大多出身科举,满腹经纶却缺乏经验,对朝堂上的诡谲气氛感到无所适从,此时见太子主动靠近,皆受宠若惊。

朱标亲切地与他们攀谈,询问他们的姓名籍贯,又聊起今日朝堂上讨论的政事。

他并未使用太子的身份施压,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阐述自己的理念。

他深知,要想推行新政,必须得到这些年轻官员的支持,他们是未来大明的希望。

“诸位都是国之栋梁,日后必将肩负重任。”朱标温言道:

“本宫今日与诸位畅谈,并非要强加于人,只是希望集思广益,为大明的未来共同努力。”

年轻官员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愿为太子分忧。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对朱标的理念表示认同,认为这才是大明长治久安之道。

这一幕,恰好落在了不远处李文忠的眼中,他原本就对朱标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心存不满。

此时见他与这些年轻官员谈笑风生,心中更是怒火中烧,认为朱标此举是在拉拢人心,结党营私。

次日早朝,李文忠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向朱元璋参了朱标一本: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昨日在朝堂之上公然拉拢官员,结党营私,此风不可长啊!”

李文忠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地看向朱标。

“李大人言重了,”朱标面色平静,不慌不忙地答道:“本宫昨日只是与几位同僚交流治国理念,何来结党营私之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文忠,反问道:

“难道在李大人眼中,与大臣交流治国之道也是罪过吗?若是如此,那这朝堂之上,还有何人敢畅所欲言?大明又如何能够发展进步?”

朱标这番话义正言辞,说得李文忠哑口无言。

朱元璋听完,也陷入了沉思。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善长缓缓开口了,“陛下,臣以为……”他微微点头。

朱标见状,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儿臣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

朱标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看向朱元璋:

“父皇这些年励精图治,为大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儿臣深感敬佩。但儿臣以为,治国之道,当与时俱进。”

“如今国朝初定,百废待兴,更需广开言路,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方能使我大明江山永固。”

朱标这番话,可谓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

朱元璋这些年虽然励精图治,却也深感力不从心,他明白,大明要想长治久安,不能只靠他一个人,更需要培养接班人,而朱标这番话,无疑让他看到了希望。

“放肆!”一直在一旁默不作声的朱棣见风向不对,忍不住跳了出来,指着朱标的鼻子怒斥道:

“大哥,你少在这里妖言惑众!什么古今中外,我看你是被那些酸腐书生灌了迷魂汤!我大明自有国情在此,岂能照搬别国的经验?你这是想把大明带到沟里去!”

朱标早料到朱棣会跳出来,他丝毫不慌,转头看向朱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四弟此言差矣,古今中外的经验,并非是要我们全盘照搬,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比治水,难道因为我们大明地处中原,就不用学习治理黄河的方法了吗?”

“你……”朱棣被朱标这番话怼得哑口无言,气急败坏地说道:

“你少在这里强词夺理!你说说,你说的那些古今中外,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数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朱标心中暗笑,这朱棣还真是沉不住气,这么快就掉进了他的陷阱。

他清了清嗓子,不慌不忙地说道:

“四弟,你可知晓,在西方国家,有一种叫做‘统计学’的学问,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就拿我们大明来说,每年的人口增长、粮食产量、税收收入等等,都可以用数据来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而这些数据,恰恰可以证明,我的很多想法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理有据的。”

朱棣哪里懂什么统计学,他只觉得朱标说的这些东西闻所未闻,却又莫名地感到一阵心虚。

他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朱标挥手打断:

“四弟,你若是不懂,大可以虚心请教,何必在这里信口开河?难道这就是你身为皇子,应有的气度吗?”

朱棣被朱标这番话说得面红耳赤,羞愤难当。

他狠狠地瞪了朱标一眼,拂袖退到了一旁。

看到这一幕,一直冷眼旁观的蓝玉忍不住大声叫好,“说得好!太子殿下……”

蓝玉这一声叫好,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在朝堂上炸开了锅。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一向以鲁莽著称的蓝玉,竟然会公开支持太子。

“蓝玉将军所言极是!”李文忠也站了出来,他捋了捋胡须,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

“太子殿下虽然年轻,但见识非凡,提出的许多想法都颇具新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信,他的话无疑是给朱标吃了一颗定心丸。

原本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大臣们,此刻也纷纷开始附和,一时间,朝堂上的风向竟隐隐发生了变化。

一直沉默不语的刘伯温,此刻也缓缓站了出来。

他轻咳一声,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

“皇上,太子殿下提出的政策虽然有些风险,但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俗话说,不破不立,想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敢于尝试新的方法。”

朱元璋听着众人的话,眉头紧锁,一言不发,他心中此刻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欣赏朱标的才华和胆识,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朱标的政策会动摇大明的根基。

“父皇……”朱标见朱元璋迟迟没有表态,心中不禁有些焦急,他知道,这番争论的关键,还是在于朱元璋的态度。

朱元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

他背着手,在御阶上踱着步子,目光深邃,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心思。

“太子所言,的确有几分道理……”朱元璋停下了脚步,转身看向朱标,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

“但是,治国安邦,并非儿戏,任何决策都必须慎之又慎……”

朱标的心随着朱元璋的话语忽上忽下,他知道,这盘棋,还没到最后一步……

“传朕旨意……”朱元璋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众臣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太子之谏,容后再议。退朝!”

朱元璋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便转身离开了大殿。

众臣面面相觑,谁也无法揣摩出皇帝的心思。

朱标望着朱元璋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今天的朝堂辩论,表面上看是关于政策的争执,实际上却是他与朱元璋之间的一次博弈。

他成功地利用了大臣们的支持,为自己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然而,朱标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轻松。

他深知,朱元璋的疑心病极重,今天的妥协,并不代表他真的接受了自己的想法。

相反,他很有可能会更加警惕自己,甚至暗中派人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

“太子殿下,您没事吧?”李文忠走到朱标身边,关切地问道。

“我没事,多谢李大人关心。”朱标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心中却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自己必须抓紧时间,尽快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打消朱元璋的疑虑。

否则,等待他的,将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回到东宫后,朱标立刻将自己关进了书房。

他铺开纸笔,开始整理自己的政策方案,将其细化成更多可操作的步骤。

他知道,自己必须一鼓作气,才能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斗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殿下,何姑娘求见。”一个清脆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朱标微微一愣,放下手中的笔,淡淡地说道:“让她进来吧。”

何嫣一身黑衣,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书房门口,如同暗夜中的一只灵猫。

“殿下,您似乎有心事?”何嫣走到朱标面前,清澈的目光中带着一丝关切。

朱标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女子,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倾诉的欲望。

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说道:“何嫣,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