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出书山海经,作者赵长青(1 / 1)
梅伯几乎没有犹豫,当日就开始以三山关为试点,逐渐推行土地国有化。
邓九公亲自领兵,将城关内世家大族的土地,全部强行征收。
其女邓婵玉见此,心怀忧虑,问向梅伯,“就当真不怕那些世家大族造反?”
闻言,后者笑道:“按照赵先生的话来讲,这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邓婵玉眉头一挑,“又是赵先生?”
她隐隐有想见到对方的打算。
梅伯亲自坐镇城门处,为百姓重新划分土地。
期间,有不少世家聚集在一起,试图发动暴乱,表示抗议。
但是,背后站着绝大多数老百姓意志的梅伯与邓九公。
很快就将他们镇压。
这个世上,就没有不见血的改革。
又过几日。
三山关内,大街小巷的墙面上,都写满了告示。
要打击万恶的资本主义。
要扫荡一切吸食百姓鲜血的土豪。
要让每一个百姓,都分上土地。
起初。
所有人都不知道‘资本主义’一词是什么意思。
梅伯向众人解释道:“这是从赵先生口中传出来的。”
“大意就是,指剥削百姓的那些世家大族与商贾。”
众人恍然大悟。
土地国有化政策的改革,注定是激烈的。
当百姓与那些世族站在对立面的时候,一切不稳定的因素都开始爆发。
比如物价上涨,辞退工人等。
不过,好在邓九公的手段足够狠辣,但凡是与国策唱反调的人,都被他给收拾了。
所以,才没有爆发更大的乱子。
只是,不少世家商贾,都纷纷逃离出三山关了。
当然,在决定要改革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预料到了这种局面。
三山关的每一条街道上,都有游行的百姓:
“打倒一切土豪!将属于我们的利益夺回来!”
“坚决支持土地国有化改革!”
“打土豪,分田地!”
“...”
一处高楼上。
梅伯与邓九公正在亲眼目睹着这一幕。
二人相继说道:
“政策改革推行速度之快,还要多亏了邓将军你,放心,待返回朝歌后,吾会向邓将军请功。”
“梅尚书言重了,能为百姓做些实事,也是在下心之所向。”
二人相互吹捧一番。
梅伯突然意识到,邓婵玉那丫头不知去了何处,便好奇问道:
“已有两日未见到你那女儿,她可是很热衷改革一事啊,分土地时,都会来凑热闹,最近是跑去哪了?”
邓九公摇头苦笑道:“去朝歌了,这丫头,说什么都要见一见那位赵先生才甘心。”
梅伯皱眉道:“你可有叮嘱你女儿,莫要冲撞了赵先生,他现在可是咱们大商的宝贝。”
邓九公点头道:“请梅尚书放心,这丫头行事还算靠谱。”
“再说,她也就是玩性大起,想要出去看看,赵先生何许人也?岂是她想见就能见到的?”
-
梅伯在三山关改革的事情。
迅速传到了九州各地。
不少世家大族,都在纷纷议论:
“朝廷是想致我们于死地啊!”
“这一切罪恶的源头,都是那赵长青!如非他蛊惑大王,焉能如此?”
“按照赵长青的话来说,三山关试点改革已经功成,我等该当如何?难不成,要等着改革之事,降临到我们头上?”
“要不...联合各路诸侯,共同反对此举,或许能劝大王改变心意...”
“...”
他们这些土豪在忧虑。
不少地方上的百姓,却满怀期待着:
“你们听说了吗?朝廷下旨,让三山关的百姓,人人都有了自己的田地耕种,很快就能轮到我们了。”
“真的假的,我们还能遇到这样的好事?朝廷肯为了咱得罪权贵?”
“肯定是不愿的,谁让朝廷出了一位心向咱老百姓的大才啊!”
“你说谁?赵长青?”
“...”
与此同时。
工部制造的第一批纸张与毛笔,也投入到了市场中。
整座朝歌城,顿时掀起了买纸热潮。
百姓们购买欲望高涨,毕竟是新鲜物甚,人人都很好奇,
“先用这块黑石研出来墨,再用毛笔沾一点,就可在白纸上写出字?那么简单?”
“据说这是那位监察院院长赵长青发明的,说是能够替代竹简与刻刀。”
“真的假的?要是这样的话,俺也去买!”
“...”
一时间。
皇家商号店铺前。
围满了人。
都是来买纸张与毛笔的。
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商王子受显得很是高兴。
他暗中猜测,用不了多久,纸张与毛笔就能顺利推广全国。
想到这儿,便是一脸激动的喃喃道:“赵先生当真乃神人也!”
“仅凭纸张与毛笔,就足够流传后世,甚至能成为像是造字圣人仓颉那样的存在,也犹未可知。”
这句话的评价太高了。
主要是子受对赵长青已有了些崇拜的意味。
而赵长青本人在做什么呢?
在憋家里根据记忆,闷头写一本书。
书名叫做《山海经》。
当然,这是简称。
全称叫做《山海经食谱图鉴》。
封面底部写有肉眼可见的一行小字:
【本书内容仅供参考】
【最终解释权归著作人赵长青所有】
↑返回顶部↑